是心,非心,還是心:從《心要法門》談心 2007台北講記之二
《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之自內證境界的呈現,但其卷帙之浩大、義理之深妙,使得世間凡夫難以入其堂奧之萬一。但因緣不可思議,當《華嚴經》傳譯到中土漢地後,經過華嚴祖師的實修體證的心領神會後,留下豐富而又具有啟發性的注疏,也撰寫了一些深具實修意義的「心法」著作,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大師的《心要法門》,即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心是一切萬法的樞紐,寥寥數百字的《心要法門》,文詞精煉優美,字字珠璣,字行間皆是修行的境界工夫。一直秉持著無止盡自我超的海雲和上,2007年於台北草堂山道場,用他身體力行華嚴普賢行者的甚深體驗,重新以更寬廣、更深入的生命角度,再度詮釋《心要法門》這一殊勝大法。不管行者是透過微觀的解脫道修法或宏觀的圓融道修法,對於證入華嚴法界的修法心要,本書都有精闢獨特的說明及提點。在此邀請讀者隨著海雲和上精闢的詮釋及從各個角度的層層剖析引領,一同體會、領受華嚴行法即心即佛即法界的「心要」! ★目錄: 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 iv 《心要法門》台北講記 發刊序/viii 一 從「事修」蓄積生命能量/001 你要有真實的能力,在修法上一定要跟事相結合;理修要有,事修也要有。這輩子既然要修行,證空性一定沒問題,問題是你證空性的同時,要進行一個工作──蓄積你的生命能量。生命能量在哪裡積蓄?一定要透過事修。所以一直跟各位講,這輩子你要去做一件事,盡形壽不改,這就是蓄積你的生命能量…… 二 修止跟修定的區別/019 我們所教的禪定是不共外道禪,是從欲界出三界的。從欲界出三界,你可以不要有禪定,但一定要有止的工夫,在這個地方止跟定就不一樣了──共外道禪的話,止就是定;不共外道禪的話,止不等於定。你先把這個區別出來。那麼,止是什麼?置心一處;它不用「初禪特相五覺支」,只要「心一境性」就可以止住妄想了…… 三 法界三觀/039 你按照這個次第來,止住妄想以後,真空絕相止、理事無礙止、周遍含容止。工程面帶動你──真空絕相觀來入真空絕相止──你的那個真空絕相觀是法身,入那個法界。同樣的,以理事無礙觀第二重的法身,來入理事無礙止第二重的法界。第三重就是最高的、十全十美的、完全完善的周遍含容觀,來入周遍含容止;用周遍含容觀的法身,來入周遍含容止的法界。所以法身就等於法界,這是究竟的、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 四 止住妄想,不要入禪定/059 為什麼跟你講「止住妄想,不要入禪定」?因為要你這樣橫過來,看到念頭是「根、塵」相接,還是「識、塵」相盪……假如你不小心塞到禪定去,那就麻煩了!因為你本來是欲界中人,有慾望,相對的色界定,那個實在是太美、太舒服了!……那時候叫你「向念頭」去,你不去了,耽著禪味,樂阿蘭若。這時候不管走到哪裡,你會躲在一個角落裡,然後又入定了…… 五 活在「願」裡,還是活在「業」裡?/077 ……當你能夠採取主動,你是拉車的那頭牛,不是被拉的那部車,你把這兩個角色弄清楚!但當你的使命感愈重、責任愈重,那就是世間人所謂的「業」,業就愈重;可是當你轉過來:「是我要這樣去做時」,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