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

(卷一)

4 / 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8884212
  • 出版日期:2012/12/01
<內容簡介> .本書源起說明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這部長篇著述是作者於1960年代開始運籌的。當年呂西安‧費弗爾給作者這個寫作題目,同時費弗爾自己也計畫要撰寫《十五至十八世紀的西方思想與信仰》,這兩本書都是出自通史叢書--「世界之命運」的出版計劃。只可惜這套叢書主編的費弗爾在1956年過世,《十五至十八世紀的西方思想與信仰》不幸已永無出刊之日,布勞岱爾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終古成為孤篇。本書卷三發表時已是1979年了,前後共花掉作者近二十年的時間。 .本書主旨「資本主義」是什麼? 經濟史就是人類整體的歷史。它是大事件的歷史,是情勢與危機的歷史,它也是整體與結構長期緩緩演變的歷史。 從使用價值的物質生活談到具有交換價值的市場經濟,從短期、臨時的交易會發展到長距離貿易與信貸。作者不僅釐清一些常見卻又混淆的名詞,並且在史料整理爬梳中找到歷史的真相─資本主義的起源與發展進程及其本質。 一項資產只有當他參與再生產過程才稱得上是資本。 區分了市場(競爭與開放性)與資本主義(壟斷性),一切壟斷都具有政治性。 經濟世界中心與邊陲(外圍):中心的形成、失落、再形成,通常是與總體經濟的曆久危機連繫在一起的。 沒有不平等沒有等級也就不成其為集體 經濟上的不平等是社會不平等造成的後果。資本主義是世界不平等的產物。 資本主義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權。它必然是社會秩序的一種現實,甚至是政治秩序的一種現實,甚至是一種文化現實。 ★本書特色: 「西方的興起」之謎不僅困惑著東方世界,其實西方也企圖理解此一重大歷史事件。布勞岱爾認為答案不是馬克思的歷史規律、也不能從韋伯的新教倫理之中得到,而是歐洲經濟更為發展的原因可能是在於其工具與建制的優勢。(表現在證卷交易所與各類信貸)。 今日閱讀本書的意義在於理解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建立在不平等交換上。 ★目錄: 卷一目次 推薦導讀 緒 論 前 言 第一章 數字的份量 世界的人口數字還有待推測 漲潮和落潮:潮汐體系/很少幾個數字/如何計算?/中國同歐洲人口相等/ 世界總人口/有爭議的數字/各個世紀間的相互關係/原有解釋的缺點/ 氣候的節奏 參考座標 城市、軍隊和船隊/法國早期的人口過剩/人口密度和文明水準/ 休斯的地圖還說明了什麼/人獸共生的局面 舊的生態體系隨同十八世紀一起結束 平衡始終保持/饑荒/流行病/鼠疫/疾病的週期性歷史 1400至1800年︰長時段的舊生態體系 多數同少數的鬥爭 同蠻族的鬥爭/主要的遊牧部落在17世紀前業已消失/征服地域/ 文化抗拒文明/文明之間的對抗 第二章 一日三餐的麵包 小 麥 小麥和雜糧/小麥和輪作/產量低下、彌補辦法和災荒襲擊/ 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長/小麥的地方貿易和國際貿易 小麥和卡路里/小麥價格和生活水平/富人的麵包、窮人的麵包和麵糊 買麵包還是家裡做麵包?/小麥是食糧之王 稻 米 陸稻和水稻/稻田的奇蹟/稻米的責任 玉 米 起源終於弄清/玉米和美洲文明/ 十八世紀的食物革命 玉米走出美洲/馬鈴薯的地位更加重要/適應其他飯食的困難 世界的其他地區? 手持小鋤的人們/還有原始人 第三章 奢侈和普通:飲食 飯桌:奢侈菜餚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