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累積十餘年有關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歷史研究,集合各家說法,呈現對科學革命的最新詮釋。作者從啟蒙時代講起,將科學革命置於社會脈絡中去解讀,說明當時各種互相衝撞的信仰、實作與影響,終於讓「科學」從純粹依靠理性的邏輯推演,轉而重視實驗與觀察。
歷史上沒有科學革命這個事件,但本書要討論的正是科學革命。不久之前,歷史學家還很肯定的說某件事情真的發生過;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人對自然界的既有知識,讓世界在十七世紀左右進入了「現代」。
一九四三年,法國歷史學家夸黑讚揚科學革命是希臘時代以來,「人類心靈所達到,或說所承受過最深遠的革命。」幾年之後,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又說,科學革命「光芒掩蓋了基督教崛起之後的一切成就,相形之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歷史的插曲……(科學革命是)現代世界與現代心智狀態的真正起源。」
從古代到現在早期這段時間,「revolution」這個字並沒有「革命」的意思,而是指「週期的循環」。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哲學家的作品才將「revolution」當成「逆轉」,指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全新事物,他們用「revolution」這個字的新意義來說十七世紀的科學領域開始革命。也許我們可以說,將「revolution」視為巨大變化的觀念,最初是用來指科學領域的事件,後來才引伸到政治事件。因此,科學革命是最先出現的一場革命,之後才有「美國革命」、「法國革命」、「俄國革命」。
本書特色
作者希望本書是方便教學用的簡論,多年來一直把不同版本給學生試用,聽取他們的回饋。
不需要任何數學或物理學背景也能瞭解本書。
大受普通讀者歡迎,現已翻譯成十六種語言。
作者簡介
史蒂文.謝平
曾任職於愛丁堡大學科學研究小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現為哈佛大學科學史系福特講座教授,2001年獲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頒發貝爾納獎,該獎項意在表揚長期致力探討科技的社會層面之傑出學者。目前他研究的課題有:食品營養學的歷史、應用於企業的科學的本質、現代學院與工業的關係。他長期為《倫敦書評》、《紐約客》撰稿。
謝平有許多著作討論科學知識的社會史。《真理的社會史》在1996年獲頒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的弗萊克獎(表彰三年內最優秀的科技研究書籍)及美國社會學會的莫頓獎。與賽門.夏佛合著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獲2005年伊拉斯莫斯獎,荷蘭王儲威廉—亞歷山大在頒獎時稱譽兩位教授「全然改變了我們對科學與社會的看法」。
譯者簡介
許宏彬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歷史學博士。大學時曾混跡於化學實驗室數年,洗過試管燒杯、參加研討會,後任東部國中理化教師,現為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醫療史、科技史與STS(科技與社會)研究。
林巧玲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曾任職出版社。
目錄
導論
「科學革命」這個名詞的歷史
為什麼還要書寫科學革命?
一些歷史學的議題
第一章 他們知道了什麼
知識的視野和自然的本質
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宇宙觀
大自然是個機械
性質的數學化
自然的數學結構
第二章 他們怎麼知道的
閱讀自然之書
經驗的構成
經驗的控制
製造事實的機制
如何製造一個實驗事實?
自然知識的疆界
讓知識流通
實驗的重點是什麼?
第三章 他們用知識作什麼
自然哲學的自我治療
自然知識與國家權力
科學作為宗教的女僕
自然與上帝,智慧與意志
自然與目的:科學世界裡的秘境
無私與自然知識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