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學人》[報導],2005年開始,全球生產出的資料量開始飛躍成長,精益求精的演算法和不斷攀升的硬體計算能力,使得「資訊」跟「知識」之間的鴻溝日漸消弭。過去,資料帶給我們資訊,而知識通常脫胎自不同脈絡的資訊。而今,憑藉演算法和資料科學家的技藝,資料本身就有可能揭露隱藏的知識。
統計和資訊科學對「大數據」並不陌生,只是關鍵字不盡相同而已(通常用「資料探勘」\[data mining])。Google搜尋趨勢分析標誌出2011這一轉折點,只是指出大數據的相關術語和概念,開始朝大眾擴散罷了。線上與線下/公司與個人的出版品,對此貢獻甚多,不過,[關鍵評論網]不愛舊瓶裝新酒,務必帶給你不同觀點。
首先,《大數據》的作者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來台的座談報導,先幫你快速點出必備概念。接著兩篇點出教育的應用;Mr. Low-Tech的文章,特別適合還待在校園的朋友,出社會之前,就可以點出公司偏愛的技能組。
接下來三篇都跟太陽花運動有關,卻也都是大數據概念的有趣應用。你可能不知道,數據資料能有效幫你釐清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大致是什麼樣的人。運動退場之後,人民留下的行動痕跡,若能即刻保存,那就如同人民的歷史博物館裡,立馬多了一間展廳。
將歷史上的社會運動一一整理分析,也可以看出有趣的趨勢,作者劉華真更指出了坊間論者不常提到概念:數據是人產生的,尚未發生的行動可能會改變數據的關聯,從而影響先前數據的分類與定位。
作者簡介
關鍵評論網編輯部
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設立於2013年8月。我們是一群對於現今媒體不滿又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人。有一直在媒體產業的編輯,有多年在海外各地工作的專業經理人,還有對於網路技術有熱情的開發者,以及一群對於我們這個夢想有興趣,願意一起幫忙的實習生、朋友以及許多外稿作者。
我們夢想中的媒體是除了陳述事實之外,還能夠提供多元、不同方向的觀點,並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平台提供各自適合閱讀內容。也讓社交網路世代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的分享、討論和參與他們有興趣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