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之後,很多人從工作有錢賺就好的心態,轉變為更注重人生的快樂與自我的實現,畢竟,不曉得哪天就掛了,若是現在不把握,很有可能什麼都沒做,還留下一堆遺憾。
不過,在尋找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卻時常飽受不夠踏實的困擾,尤其像我在很多朋友跟同事主管眼中,工作表現上已經很優秀了,卻還是每年都會遇到迷惘期,不曉得自己現在走到人生哪個路口,也不曉得繼續走下去能不能到達終點,甚至終點是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就像在霧中走路一樣。
而這本書從頭到尾有一個觀念,就是不要放太多心力在未知的未來,不要過度擔心結果,甚至要適時停下腳步,把目光放在當下的環境跟狀況。更酷的是,有時候什麼都不做,反而比過度努力還有效果。
裡面還有一個對我來說是新的觀念:「我們通常會問自己『做出改變或採取行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收穫』,但我們較少去思考『自己需要付出哪些代價』。而短暫的暫停,能幫助我們審慎進行思考。」
有時候追求高效率反而會錯過很多重要的過程與感受。
犯罪心理的入門書一定不能錯過權日勇的兩本書「追逐怪物的人」跟這本「研究怪物的人」!還記得看完「追逐怪物的人」沒多久,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就開播了,原本在文字中難以體會的惡人,在戲劇中被一一呈現,看著看著不禁為犯罪側寫師這個職業感到敬佩!而「研究怪物的人」一開賣我也直接購入,一口氣讀完後,對於權日勇所說的:「即便我曾與一千名罪犯打交道,但很遺憾地,沒有任何一名犯罪者在與我的對話中,表現出懺悔或認錯的態度。」感到非常震驚......他也強調「觀察罪犯的犯罪原因,才是真正能預防犯罪的第一步。」而韓國現有的犯罪側寫師身負重責,真的是更加敬佩了!
睡前打開這本,忍不住一口氣看完,真的很推薦給喜歡研究犯罪心理的讀者。
開頭從一樁縱火殺人案揭開序幕,在「兇手」已經落網的前提下,我實在太好奇作者還能寫出什麼樣的內容。
首先是每一章都是用書中媒體對「兇手」的描述下標題,然後安排一位「兇手」在每個時期的相關人物,說出對她的觀察與故事。
從「兇手」還在媽媽肚子遇到的婦產科醫生、童年的父母姐姐、青梅竹馬,到學生時候的閨蜜,甚至是出社會後交到的男友(也是書中的被害人家屬)的好兄弟......
作者用這些人的視角交織出「兇手」一個立體的人生,也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小說的結尾回到「兇手」本身,也透過獄警的視角,寫出「兇手」為什麼她不辯解、不反省,甚至是展現了執著。
每一次看社會推理都格外沉重,因為最後一章的社會輿論(大眾評論兇手)在台灣也是天天上演,說到底,我沒有上帝視角,大多時候也只想當一個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