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你忘了一切,卻沒忘記我

《你忘了一切,卻沒忘記我》的書評

透過貼身觀察,以生活中的小故事為範例,得以認識失智症可能會為身體帶來的影響力及表現在外的行為,兼以腦科學的知識為輔,說明大腦各部位受損帶來的影響力,更能幫助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失智患者本身的「能」與「力有未逮」。

可以有這樣深入淺出的觀察與分享,真的很有幫助。

臺灣漫遊錄

《臺灣漫遊錄》的書評

如果不仔細看,可能會真以為這是本青山千鶴子日文原著、由楊双子翻譯成漢文的書。畢竟整本小說,推薦序(由另一位作家用新日嵯峨子筆名撰寫)、版本考掘、正文、後記等翻譯小說的體例一應俱全。

這其實是作家楊双子的創作,只是諧擬成虛構的翻譯書籍。這種「託名虛構」的作品真是令人驚奇!

兩位主人翁用一年時間,藉由縱貫鐵路、支線、糖業五分車等交通工具,遍遊臺灣西部各主要景點,這些交通與景物的描述,基本上都是依照真實歷史記載而來,細密的考證,使得這本虛構小說,確實具備史料的價值。從書中的描述再去追尋文獻,對於理解日治時期臺灣的鐵路交通與市井文化很有幫助。

全書共十二章,每章的標題是一種食物,恰好對應了老式臺灣宴席的十二道菜。從一開始的零食、中間的甜點、最後的冰品,作者確實研究過臺菜宴席的順序與講究。從作者的描寫,讀者可以直接看到,1938年的臺灣,一般庶民可以在街上吃到哪些食物?

除了考究歷史、飲食,兩位主人翁的互動,隱隱帶出的百合戀愛氛圍,在那個極其保守的年代,更是讓人動容不已。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的書評

以前就知道自己深深地拜倒在曉樂的小說,沒想到散文也讓我讀得字字戳進心窩的深處:每一處毛孔,無不隨之顫慄;每一條神經,無不隨著文字的刻劃繃緊;每一次看似叨叨絮絮我本來就知道的女性的點滴心聲,忽然就帶出心底埋藏著、自己從未發覺的感動與淚水。因為這次的散文馬拉松,又見識到曉樂厲害的另一面,真是我最喜歡的華文作家 (非推理類;推理類最喜歡陳浩基)。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電影書腰版)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電影書腰版)》的書評

以一貫流暢的文筆與出人意外的故事走向,點出重要的社會議題,發人省思。在最艱難處仍有一絲溫暖,在最璀璨處藏有一絲陰暗。非常棒的故事與取材,什麼樣的對象才是最需要社會、政府救助網,卻被漏接的人們呢?

大魔法搜查線(《13.67》作者奇幻推理之作)

《大魔法搜查線(《13.67》作者奇幻推理之作)》的書評

真的是太喜歡浩基了!不管是哪一種風格的作品,都出人意料之外、非常精彩!真的是非常少見每本作品都讓人驚豔的作家。

一開始讀的時候,真是非常訝異:浩基怎麼除了科幻、推理,也踏入這種少年冒險故事感的領域嗎?一邊帶著揣揣不安的心情讀下去,一邊又萬分期待,漸漸欲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才能罷休,超讚!

終將破碎的我們—大熊鎮1(增訂新版)

《終將破碎的我們—大熊鎮1(增訂新版)》的書評

菲特烈.貝克曼的《明天別再來敲門》非常精采,而大熊鎮第一集的風格雖然有些不同,卻再次展現作者非常擅長於人性溫情與光明面的描述。
每一次,先鋪陳了這個世界總是有數不清狗屁倒灶的鳥事,貧者、弱者的掙扎,一次又一次堆疊我們日常生活常常聽到的各種無奈、故事,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世界上最悲慘的故事,在作品中再一次發生?然後,忽然我們卻看到再普通不過的人心,卻不總是單一、純粹,在最軟弱的地方,一個人的勇氣會喚醒更多的力量,變成最動人的篇章。
當故事一開始,告訴我們一個多麼不起眼、貧窮、偏僻的大熊鎮,一個一生奉獻冰球的老人,不得不屈服於現實、老化,將面對被逼退還得裝作是自願離開;為了大熊鎮居民生計的起死回生,必須贏得比賽,以換來在大熊鎮蓋新的冰球學校,吸引人潮,重新迎來大熊鎮的生機。漸漸堆疊著各方的期待,然後一個爆點!把所有人從天堂打入地獄,但絕望的人們卻不是所有人都失去人性,那一點點如螢火的光,堆積成新生的力量。
我不懂冰球的魅力,我不理解體育賽事的狂熱,但是我無法不為這樣單純可愛的人性動容。

鬼魅豪宅

《鬼魅豪宅》的書評

這本似真似假的小說,在2024大選後才拜讀,搭配過去台灣社會、政治上重大事件,讀來讓人歷歷在目又頭皮發麻,精彩絕倫又血淋淋的寫實,有現代的官場、商場、教育界現形記之感,讓讀者看的怵目驚心又得細細品味,深深引以為戒。大推!

詭畫連篇

《詭畫連篇》的書評

一直以為這可能是一個懸疑、鬼怪的故事,沒想到故事不斷峰迴路轉,充滿溫馨、勵志、驚悚、推理、冒險⋯⋯的元素,故事的真相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果然人類(人心)才是最可怕的,永遠不要被光鮮亮麗堆砌的外在條件迷惑,唯有真誠才能長久經的起考驗。感謝這本書雖然步步驚奇,卻有溫馨又合理的結尾,是一個很棒的故事。

巴別塔學院

《巴別塔學院》的書評

《巴別塔學院》是一本結合許多元素但又能別出心裁的冒險故事。
設定於架空歷史的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一群出身殖民地的牛津大學「皇家翻譯學院」學生,在學習翻譯與「銀工魔法」的過程中,無意間捲入帝國打算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陰謀。
結合史實又增添非現實的科幻元素「銀工魔法」,建立在致力學習各種語文的基礎上,講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擴張,從中國、印度、... 各殖民地帶到英國牛津、給予貧困無依的孩子一躍得窺上層階級社會,生活不餘匱乏的優待,給予教育,培訓技能,種種看似無私卻別有居心的「善行」。當殖民主義的當權者採取不平等的統治、剝削,又給予少數人「優待」,我們若是身為書中主要的四個角色之一,如何看待、又如何選擇呢?
不分東西,我想到了二次大戰後蔣政權初來台時的台灣,身為「被選中的特權階級」應感恩涕零,亦或是奮起對抗不平等?種族的不平等、權勢的不平等、性別關係的不平等、...,19世紀蛻變中的英國,既艱辛又迷人。
不熟悉的語文學,一開始讀來有些陌生,但因此又得以小小領略語言文字變化的脈絡,是故事主軸外的小趣味,也是本作品特別之處,我很喜歡。

北農風雲:滿城盡是政治秀

《北農風雲:滿城盡是政治秀》的書評

看完此書,對照過去幾年的新聞大小事,才知道政客與媒體交相賊,共同導演出這樣漫天大戲,對台灣的未來毫不在意,對真正做好事的人才視為巨大路障,民意只是他們操作的工具,議會是他們的舞台⋯,幸好,作者還有一支筆、一顆清醒的頭腦!但又如何?吃瓜、嗜血的群眾,有多少人在意真相?台灣人民真的欠吳音寧這樣認真的台灣人一個公道、虧欠她無數道歉。
這些已經過去,事過境遷,我們能否從這個事件,以音寧事件為鑑,能學得教訓?未來能更冷靜觀察?能勤奮不墜關心這片土地、自己拼湊、蒐集事件不同面貌?能學習獨立思考與批判,而不僅是人云亦云的從眾?我們能否站在同樣為愛惜這片土地的人身邊,看向共同的未來?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