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水產品冷鏈設施建置計畫包括區域物流中心 3 處、批發市場 7 處、產業團體冷凍設施 10 處及產業團體加工設施 8 處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名譽教授蕭泉源指出,這些設施直接帶來的好處便是提升約1.2 噸的加工產能、延長水產品保存期限1至2 成、減少耗損3% 到5% 與增加2.3 噸的冷凍倉儲能力。首先能穩定國內供應量與價格;再者,水產品經加工處理後,外銷的出路也比過往更多元且有彈性許多,例如近年石斑活魚等水產品出口中國雖然受阻,但與冷鏈及加工技術一同進步,轉而發展出先冷凍庫存再加工轉銷美日等國的新商機。蕭泉源提醒,在硬體建置的同時,對漁民、加工業者、物流業者與消費者的教育也要加強,當每一個環節的角色都對保鮮有更正確觀念,才能妥善運用冷鏈並發展出更高品質的水產加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