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台灣:人才危機有解嗎?
人才出得去不是問題,進不來才是危機!
究竟世界各國如何打造國際人才雙向道?
編者的話
文・換日線頻道副總監暨內容主編林欣蘋
當全球人才荒已成現實,如何留住國內人才,同時招攬海外人才,便成為各國政府的共同課題,也是本期《換日線》春季刊的主軸。透過訪談大量國際人才,並比較7個亞洲與歐美國家的人才政策,我們希望打開臺灣社會對「國際人才」的想像,讓所有和人才相關的討論,都能建立在對議題更深入的認識,與更具建設性的對話之上。
《換日線》自2015年成立以來,觀察到多數媒體在報導人才危機時,仍將「人才外移」等同於「競爭力流失」;然而我們相信,全球化時代下,人才能夠在世界各地拓展視野、汲取養份,從不是「問題」;但當人才學有所長,準備一展拳腳時,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把臺灣當成選項,才是最大、也最真實的競爭力危機。
透過歷年季刊,我們一方面報導海外人才回家貢獻的渴望、有限的成功案例,呼應多數人「回不來」的困境;一方面探討臺灣人才可以如何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自身優勢,豐富生涯選項。今年我們決定更進一步,在全球缺工的脈絡下,探討臺灣應該如何爭取「國際人才」,也打破過去大眾普遍認為人才「去留」之間只能二選一的迷思,提出更具彈性的人才解方。
這些年來,由於新冠疫情與地緣政治的變化,臺灣被賦予許多「被世界看見」的機會,我們能否善用機運,讓想回家的臺灣人與想認識臺灣的外籍人士,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一展長才的位置,考驗的不只是政府與企業,也是求職者與整個社會的智慧。
必須強調的是,本刊所討論的「國際人才」並非特指「外籍人才」,而是所有專業能力達到「國際級水準」的人才。相信臺灣朋友們也會同意:我們有很多頂尖人才,但卻未必能在臺灣獲得頂尖待遇。頂尖待遇指的除了薪資,也包括僱主是否具備更開放的心態(mindset),願意提供更有彈性的工作模式,以回應疫情之後,更重視自由、身心健康與自我實現的工作觀。
當然,人才議題涉及面向多且複雜,限於篇幅,本刊無法一一討論。比如許多受訪者都提到,臺灣的金融監管制度嚴格,外資進入不易,也會形成打造國際化市場的另類障礙──究竟外資對臺灣市場的定位與期待為何、政府又是如何因應,是未來我們將持續關注、報導的方向。
又比如,國發會去(2023)年11月剛成立「TalentTaiwan國際人才服務及延攬中心」,以服務就業金卡人持有者、外國專業人才及其眷屬,盼有助達成2030年延攬40萬外國人才的目標──政府看見問題,有目標、有對策都是好事,但目標設計是否實際、方法是否有效,仍需要時間發酵,也有賴社會各界的關注與監督。
編輯檯衷心期待,當我們有一天具備足夠條件,讓全球最頂尖的人才都能夠視臺灣為值得發展的國際舞臺時,就不會擔心「臺灣人才走了回不來」,或者「外國人搶臺灣國人飯碗」,而是每個人都能在一個更自由、有活力與競爭力的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