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門(增訂版)
本書所收文字,最早寫於四十年前(1980),最晚的也有十五年(1996)。從時間上看,似乎有點明日黃花。但事實上,佛教思想的現代轉向,我認為尚未開始;我所提倡的佛教思想現代化的工作還沒有真正上路。
佛教思想的現代化無疑是需要學術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的,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現代人對生活的感受和使命的開發。佛教的思想很深刻,很有啟發性,但思想不能抽空談,唯有回到生活、回到時代,才有痛切感。
這就是《學佛之門》的前提。本書從生死門入,以顯生命之玄奧。一切言教,一切哲學,無非聚焦於此。這也是佛教思想的普遍性之處。其餘問題,皆可由此引申。若生存之意義不明,學佛有何用?本書所收文字,最早寫於四十年前(1980),最晚的也有十五年(1996)。從時間上看,似乎有點明日黃花。但事實上,佛教思想的現代轉向,我認為尚未開始;我所提倡的佛教思想現代化的工作還沒有真正上路。
佛教思想的現代化無疑是需要學術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的,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現代人對生活的感受和使命的開發。佛教的思想很深刻,很有啟發性,但思想不能抽空談,唯有回到生活、回到時代,才有痛切感。
這就是《學佛之門》的前提。本書從生死門入,以顯生命之玄奧。一切言教,一切哲學,無非聚焦於此。這也是佛教思想的普遍性之處。其餘問題,皆可由此引申。若生存之意義不明,學佛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