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震盪

從臺灣東岸啟航的北太平洋時空之旅

4.5 / 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3849803
  • 頁數:364 頁
  • 出版日期:2023/12/20

  ★最寫實的科學研究歷程,上演雲譎波詭的海洋百態

  ★最在地的鏢旗魚現場,呈現海洋生物與漁民生活的真實面貌

  ★親見科學研究船在海上工作的驚險、辛酸與甘苦

  ★科學家與漁民聯手,為氣候變遷模擬預測提供貢獻

 2017年初,緊鄰臺灣東岸北上的黑潮主軸遠離了臺東海岸,形成漁民口中的「苦流」,捕不到魚。3、4個月後,黑潮主軸貼回臺灣東岸,隨之而來的是新港鬼頭刀大豐收。

  黑潮是北太平洋遠古人類拓遷的重要途徑,更是全球洋流系統的重要一環。它緊鄰臺灣東海岸,以每天80公里左右的高速將大量高溫、高鹽的海水由低緯度輸送到中緯度海域,主宰沿途海洋環境與氣候,更深刻影響族群遷徙路徑、文化產出、生物流動,以及今日人們的日常生活。黑潮可說與臺灣的環境、氣候、漁業密不可分。

  本書兩位作者分別從科學家和漁民的視野,帶大家深入尖端研究與鏢旗魚現場,親眼看見海洋的真實面貌,例如最尖端的研究是如何產生的?海上工作的一天大家是如何度過的?怎麼鏢置旗魚和鬼頭刀?精采寫實,充滿辛酸、樂趣、悲傷與挑戰。

  波光粼粼的湛藍底下,孕育無數生命。生動的圖解將解析黑潮與它周遭水體的複雜糾葛,在臺灣附近四大水域的變化與特色,以及魚類的遷徙和漁民生活。例如科研部分,2016年作者與臺大團隊大突破,運用全臺第一具水下滑翔機——Seaglider——的水下類人工智慧行為發現黑潮的水文結構像千層糕!2023年7月國家研究船隊勵進號研究船和美國研究船的北太平洋海上實驗獲得大進展,幫助提升氣候變遷模擬的精準度。此外,各國在海權上的角力直接影響研究船的科學研究,本書中也有第一手現場的親身紀錄。

  黑潮直接影響海洋生態,從東北方的鎖管、透抽,到東海岸的旗魚、鬼頭刀,以及蘭嶼的飛魚,這些隨著黑潮而來到臺灣的信魚們,一直遵守著約定,但氣候變遷之後牠們改變了嗎?漁民和牠們之間的關係,又有怎樣的轉折?

  我吃下的魚種會不會就是這世界上的最後一條?人類對於海洋生態的干涉和破壞已經太多,藉由本書期盼身為太平洋島嶼子民的我們,理解這一切如何值得珍惜與被保護。科學研究是一代代人的心血累疊而成,或許有天所有人的名字都會被遺忘,但科學研究的貢獻在此,能為一個更好的環境投注點滴。

本書特色

  1. 首部精細圖解臺灣東部海洋的科普書

  2. 整理爬梳50年來臺灣海洋科學研究與突破的精采歷程

  3. 全方位了解黑潮:了解黑潮,就是了解我們生存的環境。

  4. 化身魚群身歷其境:透過旗魚和鬼頭刀的標識放流歷程與解析,讀者將身歷其境,一起遊一趟黑潮之旅。

  5. 體驗海上研究甘苦:進入研究船、研究人員的生活,體驗海上風暴。

  指出影響地球未來的關鍵

作者簡介

詹森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中心副主任、臺大海洋所副所長、所長等職。

  高雄人。北漂求學,大學唸機械,臺大海洋所畢業後變物理海洋,先後待過成功大學水工所、臺大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海洋物理所、中央大學水文及海洋所等。2009年落腳臺大海洋所後,接下人力吃緊的學門資料庫,協助帶領貴重儀器中心發展、管理海研一號研究船。

  職涯研究主題包括臺灣海峽海流與潮汐、東亞海域潮波、南海內潮、黑潮變動等,研究方法三管齊下:現場觀測、資料分析與數值模擬。28年間出版100多篇論文,包括第一作者、通訊或共同作者。2017年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1998到2023年間領隊出海63個航次,總計273天,總航程28,595浬(52,958公里),蒐集鹽溫深剖面1,486站,累計深度609,555公尺,產出鹽溫深資料約佔資料庫水文資料總量10%。2023年7月3日帶隊國籍研究船到西太平洋公海進行渦旋觀測,創國內海洋研究船首次停靠邦交國帛琉的紀錄。

江偉全(阿海,Riyar)

  臺東新港人,畢業於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現職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曾任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約聘研究助理及助理研究員、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漁業署遠洋組規劃科技士等職。

  參與公共電視臺與國家地理頻道製作漁業文化與科普紀錄片《戰浪》及《綻放臺灣5-臺灣魚之島–黑潮的承諾》。亦協助臺東縣政府登錄「臺東新港鏢旗魚」為傳統知識與實踐級別之國家文化資產,並擔任保存者之一。2017年獲臺灣農學優秀基層人員獎及2018年獲農業委員會優秀農業人員獎。投身於臺灣東部傳統漁撈作業漁法與生物紀錄科學之創新結合,致力於臺灣東部漁業文化保存與傳承以及探索大洋洄游性魚類季節性洄游與行為特徵解析。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