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只要薪水!
年輕人工作觀全公開
疫後青年勞動力少20萬,企業苦喊缺工,
年輕人寧願跑外送,也要拒絕「壞工作」。
如何讓新世代找到價值、老闆找到人?
直擊 優衣庫、點點心、南寶打造夢幻職場
編者的話
啓動「好工作循環」
在台灣,缺工已不是新聞,且缺到讓不少老闆絕望。
今年初,《天下》封面故事「活用高年級生力軍」讓許多企業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延攬壯世代。本期由新生代記者主做,想解答許多人的困惑:為何年輕人寧願跑Uber、接零工,也不肯到組織上班?年輕人無徵兆閃辭層出不窮,又是什麼原因?(見58頁)
怎麼改變現狀?答案是啟動好工作循環。《好工作循環》是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湯恩的六月新書,一出版就備受關注。(見72頁)
湯恩一個驚人的發現是,企業流動率過高,找人、新人訓練、離職再找人等惡性循環的隱藏成本,可高達人事支出的四五%,這還不算因此錯過的商機。
換言之,企業人事成本的算盤得重新打。如果能透過加薪、改善班表、規劃員工生涯路徑等制度性改革,企業表面增加人事支出,但只要增幅不超過四五%,可能都還划算。
台灣另一個不需增加人事費,只要調整敘薪結構就可改的是:月薪與獎金比例。
承襲九○年代員工股票分紅的舊觀念,當時企業本薪不高,員工全指望每年分股票致富。但員工分紅費用化已改,股票漲價報酬早已驟降,台灣月薪卻依舊不高、靠獎金拉年薪,以致在國際評比上老是不如人。
殊不知,月薪與獎金功能不同,月薪代表做好本分工作的價值。如果一個房務員每天得鋪十 二張床,就不該用八張床計薪,把鋪另外四張床變成獎金。這樣的制度名為激勵,實則降低員工對自己收入的掌控感,而這是新世代最在意的事之一。
重回「美積電」現場
不只是世代差異,台灣企業正面臨異文化衝擊。
去年參加美國台積開工的資深主筆黃亦筠,今年九月重返亞利桑那州現場。一路剖析這個美國史上最大外人投資案的困難。(見26頁)
最後介紹《天下》子頻道「未來城市」最新推出的天下城市治理卓越獎。(見86頁)
每年《天下》縣市調查透過一萬五千份扎實民調,加上硬指標,已成為各縣市長與局處長的量化體檢表。
但改變必須靠人。
尤其在政治惡鬥的環境,更需要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突破舊框架創新,堅持把事做對的公務員、局處長乃至首長。
經歷九個月的規劃、三個月的徵件與評選,從全台二一五個投案中,選出最佳創新案例與團隊。這是個屬於公務員的獎,北風與太陽,政府需要嚴厲監督,也需要溫暖鼓舞。
我們都需要啟動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