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諾頓傳世奇幻經典
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著小說
卡內基文學獎十大童書
暢銷70年全新譯本
打開想像力的眼睛,
借物者的生存故事可能在任何角落上演!
家裡總是有些小東西會不見。
你明明記得放在抽屜裡,東西卻不翼而飛。
茶葉罐裡的茶葉永遠不像你前一晚看到的那麼多。米也是,方糖也一樣。
女孩思索著種種證據,真假難分。
直到遇見看守獵場的老人。
他帶著神祕的笑容,人們說他是最狡猾的騙子。
但女孩發現,不笑的時候,那是一張憂傷的臉。
他悄悄塞給女孩一本小小的發黃的日記本。她認出那是艾莉緹的日記。
但上面只有日期和奇怪的字句,而只有老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當艾莉緹一家人被人類用毒煙燻出廚房地板下的家,他們展開了野外的冒險。
借物者依靠人類而生,那麼來到野外的借物者,還有多少生存機會?
爸爸說,從現在開始,他們要過不一樣的生活。要制定計畫,依計畫行動,因為現在處處都是危險,一隻烏鴉、一隻貓,都可以對你虎視眈眈……
《借物少女》一二集初版於1950年代,吉卜力動畫公司根據這兩集故事改編成家喻戶曉的動畫電影《借物少女艾莉緹》。諾頓一手打造的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時隔七十年,我們重新翻譯此書,重現諾頓優美如詩的文風,以更活潑、現代的語言貼近讀者。期待將這部奇幻經典傳承下去,啟發下一代小讀者用保有想像力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也體會到故事裡小小人們面對困境、未知時的勇氣與韌性。
本書特色
1. 比魔法更強大的想像力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奇幻作品,卻成為兒童奇幻文學中無可比擬的經典之作。故事中沒有魔法,沒有精靈,沒有異世界,卻用腦洞大開的想像力和驚人的觀察力,將人類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以獨特視角重新呈現在讀者眼前,引人發笑又嘖嘖稱奇──咦?原來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嗎?
2. 讓我們找回心中純真的自己
宮崎駿和動畫導演高畑勳曾說,他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借物少女」。艾莉緹是個有點叛逆、鬼靈精的女孩,父母為她築起的「舒適圈」再也關不住她。她對未知充滿渴望,尤其當她知道原來世界如此廣闊,她發現和別人比較、競爭、炫耀根本沒有意思,因為她有太多事想做、太多話想與人分享了。這樣的艾莉緹,能陪伴孩子探索世界,也讓每個大人找回心中那個純真的自己。
3. 後疫情時代的新意義
宮崎駿多年前接受專訪時曾說:「我們都跟小小人一樣,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我們是借住在這個世界上。」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我們更能體會人類的渺小。看似是我們擁有的一切,其實也只是「借」之於世界。七十年前在二戰之中寫下《借物少女》的諾頓,用一種最積極、樂天的筆法,在七十年後的今天,似是穿越時空鼓舞著我們:即使世界殘酷、瞬息萬變,也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觀察、去想像。
作者簡介
Mary Norton
瑪麗‧諾頓(1903-1992)
英國兒童文學家。醫生的女兒。從小在萊頓巴扎德鎮一棟喬治時代風格的宅院裡長大。這片宅院目前有部分是萊頓中學的校舍,據說就是《借物少女》故事發生的場景。諾頓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求學,後來接受演員訓練。二戰時帶著四個孩子遷往美國短暫居住,這段時間為英國陸軍駐紐約的採購部工作,同時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一九五二年出版《借物少女》,即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部作品是她最受歡迎和廣為人知的著作,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她一手打造的完整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所畢業,專職譯者。譯有《時間的皺摺》系列、《現形師傳奇》系列、《世界需要怪小孩》等書。
封面插畫
SUI
喜歡月亮,喜歡種花種草,喜歡飄雨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