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全集:小說卷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本卷收入蕭紅短篇小說三十六篇和中篇小說兩篇和長篇小說一篇。
短篇小說中,《看風箏》《夜風》《王阿嫂的死》三篇選自文集《跋涉》;《離去》《手》《橋》三篇選自文集《橋》;《紅的果園》《王四的故事》《牛車上》《家族以外的人》四篇選自文集《牛車上》;《朦朧的期待》《逃難》《黃河》三篇選自文集《曠野的呼喊》;《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兩個青蛙》《啞老人》《葉子》《清晨的馬路上》《渺茫中》《患難中》《出嫁》《馬房之夜》《亞麗》《兩朋友》《汾河的圓月》十三篇來自集外的散篇。《曠野的呼喊》《蓮花池》《孩子的講演》選自文集《曠野的呼喊》;《花狗》《梧桐》《山下》《後花園》《北中國》《小城三月》《紅玻璃的故事》來自集外的散篇。
中篇小說《生死場》,一九三四年九月九日完稿,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為“奴隸叢書”之三,以上海容光書局之名自費印刷,署名蕭紅。全書十七章,前兩章《麥場》《菜圃》曾連載於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十七日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國際公園》,刊發於《國際協報》的部分文字與該書的前兩章略有不同。

中篇小說《呼蘭河傳》,創作完成於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二十日,首刊於一九四〇年九月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七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署名蕭紅。一九四一年五月,作為鄭伯奇主編的“每月文庫”第二輯之六,由桂林的上海雜誌公司初版。一九四三年六月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再版。一九四七年六月,上海寰星書店新版,新版時收錄了茅盾的《〈呼蘭河傳〉序》。本次收錄的《呼蘭河傳》以上海雜誌公司初版為底本,參照一九四三年河山出版社版、一九四七年寰星書店版、一九五四年新文藝出版社版、一九七九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版等多個版本的校訂本。

長篇小說《馬伯樂》,分為第一部(二章)、第二部(九章)兩個部分。第一部創作日期不詳,作為“大時代文藝叢書”之一,一九四一年一月由重慶大時代書局初版,署名蕭紅。第二部首刊於一九四一年二月一日至十一月一日香港《時代批評》第六十四至八十二期,因蕭紅病重,該篇未能完稿,連載至第九章結束,全文未完。一九八一年九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首次將《馬伯樂》第一部和第二部合併出版。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祖籍山東省聊城市莘縣董杜莊鎮梁丕營村, 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 。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改名為張廼瑩(一說為: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長篇小說《馬伯樂》、中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