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談自己與居住空間的理想關係,以及家的可能意識之形成 。談空間,不如先談在裡面的人,因為沒有需求,功能就沒有意義。在人的長久停留的時間累積,或許不一定住成了「家」,而首先是一個互相了解,能與自己對話,與自己一起面對生活、工作的場所——提供消化瑣碎日常、安頓心靜,沈澱修身的場所。
搬了家、買了房,或者換了地方住,「居」這件事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的事件後,有了不同的意義,例如在疫情後,新的習慣產生、新的功能和想像逐漸打開。哪些家裡的物件變得重要?是趨勢或風潮,它們如何改變我們「住」的方式以及我們和空間的互動關係?
【編者的話】
這一次,我們去別人家裡找靈感。居住空間,是一個人最能誠實面對,也最應該好好回應自己需求的場所,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又是如何把他們組合在一起的,這些原因的背後也就是一個人的總和,每一個決定的顯化,而空間與人也總是隨著時間互相影響著。每進到一個家之前,好奇我們所知的人,和想像中他們的家是否吻合,又或者另外開啟我們什麼樣的生活想像?因而造訪了設計師、藝術家,創作者,作家、甜點師的家,透過現居之地的觀察,試著還原他們的人生故事——這裡為何成了家的形狀,而這個「家」又如何影響生活的模樣?
這一期裡的各種住宅型態和樣貌形狀,都在反應主人不同階段的需要,那當然是一段很長很長故事中的一小段縮影,有一人居的個性寓所,例如時永駿山邊光之家與工作室,即使雨天都還是透亮清澈;藝術家李霽與風格作家郝慧川不約而同遠離城市而居的寓所,完整地貫徹自己的意志。也有與另一半安居其中,各自專心發展專業領域的設計師郭中元、李明、Gemma&Rick,則需要在互相包容相異的審美標準,在來回校對不同需求和習慣的差異中,創造屬於他們的生活方式。
而我們在這些理想的居住空間裡,發現哪些運用元素和條件的方法?特別邀訪到居家設計單位巢空間、合風蒼飛、UNDER ROOF,談談他們替業主建構生活的空間懸念為何,又如何理解一個住所的靈魂,再以設計方法融合出鮮明的生活主張。
本期特別在 PART 1 談完「住家裡」後,延伸出 PART 2「住路上」,來討論兩個截然不同的「停留」。疫情後的近年大家嚮往把「家」搬到郊外與山林之間,甚至在戶外建立起一個暫時的家,即使只有短短週末兩日的露營野放,也有淨化身心靈的果效,這樣的生活樣貌又回應著大眾怎樣的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這些居者的故事,就會發現一個人的遷徙史,其實是一段尋找理想自己的過程,這一期《THE STAY ISSUE|理想的居者:身心靈的自由道場》裡的空間也許不大,但卻趨近理想,小宅之中能照顧好內心,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在。我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厲害的日常居者呢?保持開放,保持流動與更新,也祝你不論在哪,都擁有美好的停留,以及庇護身心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