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1895年出生於台北艋舺,先就讀艋舺公學校,後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就讀。他在國語學校時,上石川欽一郎的課,接觸到美術教育,當即嶄露出令人驚訝的才華。他創作的一尊木雕觀音像,被放在校長室,更引起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的注意。經由校長推薦、且在民政長官表示願意贊助學費之下,黃土水前往報考東京美術學校,順利入學就讀。
這名來自台灣,家中沒有任何美術背景與資源的少年,就這樣走進了近代美術的世界。戰前的東京美術學校,聚集著來自各地、特立獨行的學生。在雕塑領域,則有繼承日本傳統的木雕、與向西方學習的西式雕塑,各方技法、觀念在此發生著碰撞。黃土水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學習與突圍。他在短短五年內,掌握了塑造、木雕、石雕等全方位的領域,其中更有無法從課堂上習得,只有歐洲雕塑家才會的大理石雕刻技術。他是怎麼做到的?在這本書中,鈴木惠可運用在日本發掘的史料,第一次拚湊出黃土水自我養成之路。
黃土水是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台灣雕塑素人,也是第一位登上日本帝展舞台、並單槍匹馬與日本雕塑界較量的台灣雕塑家。他是被高度評價為台灣近代美術史上的先驅者,也是最先以「台灣」作為明確作品主題、進行創作的藝術家。身為台灣近現代藝術啟蒙時期的開拓者,眼前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美術前輩,當他踏上從未有人走過的領域,處遇的是激烈變革中的世界局勢,以及複雜交織的文化認同。
本書挖掘大量罕見的史料、珍貴的圖片影像,重建黃土水置身的社會脈絡與相關人物互動,全面而系統性地整理分析黃土水的所有作品。黃土水雖然在三十歲英年早逝,但本書作者為他找回失落的後續,原來,在台灣、在日本,都有憧憬他的雕塑家,也有繼承他信念與精神的次世代雕塑家,黃土水不再只是曇花一現的台灣天才雕塑家──因為有黃土水,在他之後,台灣近代雕塑家才會成群的來。
本書也從黃土水的藝術旅程,揭露了殖民地藝術家在困境中,不再只有順應或囿於局面的被動表現,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中,努力學習、構思突破重圍的創作策略,並且,黃土水以高度理想性的藝術追求精神,深刻影響了後續與台灣結緣的多位台日美術家們。此外,本書也藉由作品討論,解析探討雕塑家們在作品上,如何表現個性、如何表達什麼是台灣文化的獨特性,都能夠為讀者在思考當代處境時,帶來深刻的啟發。
本書特色│
◇台日雕塑史研究專家鈴木惠可博士力作,顏娟英教授審訂與專文推薦導讀
◇最新觀點:第一本深度剖析黃土水置身帝國與殖民地、複雜文化認同的時空脈絡中,奮力追求不朽藝術的學院專論!
◇全面整理:160張精彩圖片,圍繞黃土水與他走過的、未竟的時代,包含深埋一世紀的史料,與多件戰後即下落不明的作品影像
◇徹底討論:黃土水對藝術的追求,如何超越死亡,化為次世代台日雕塑家心中的信念──從「美術」的觀點,瞭解台灣現代化歷程中,文化獨特性的辯證與成立
作者簡介│
鈴木惠可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台日雕塑史。與顏娟英合著有《台灣美術兩百年》(春山出版社,2022),相關研究發表於《日本植民地研究》、《近代画説》、《雕塑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等重要美術史學術期刊。
譯者簡介│
王文萱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自2019年起受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會任命為台灣地區日本茶大使。擁有和服、禮法、日本箏、真多呂人形等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目前從事寫作、日本文化教學、演講、主持、活動企劃、翻譯及策展等。著有《京都爛漫》(一起來出版社,2013),合著《喜歡讀書寫字的京都旅樂》(聯經出版,2017)等書籍。譯作二十餘本。2021年北投文物館「浪漫1920s——竹久夢二的視界」特展共同策展人。
柯輝煌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東洋美術史專攻碩士,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戰前殖民地台灣、朝鮮半島等區域的書法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