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換人生跑道,到爭論政治議題
從法官做出判決,到醫師解釋病情
從提出分手,到思索親人離去的原因......
我們每天都在追問、回答「為什麼」
但你是否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找理由?
「21世紀社會學之父」查爾斯.蒂利為大眾撰寫的通俗讀物
深度剖析理由與社會關係的千絲萬縷
★21世紀社會學之父的理由學:人們會找理由,與社會關係密不可分
★引用大量故事、案例,帶領讀者從日常生活中理解社會學
★全球獨家收錄《異數》、《引爆趨勢》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重磅導讀
我為什麼生病?
我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你怎麼沒提分手就搞失蹤?
法官判決為何不管人情世故?
九一一事件為什麼會發生?
專家講話怎麼都那麼複雜?
你為什麼遲到?
你最近為什麼都不理我?
犯罪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
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
▎這是一本關於人們為什麼提出理由,以及如何提出理由的書
我們每天都在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萬事萬物說明「理由」,理由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人類從小就開始提供並要求理由,終其一生追尋「為什麼?」的答案,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是一種說明理由的動物。
然而,你是否注意過,在不同情境、對不同人,人們會使用不同的理由?試想你看到有人在圖書館撞倒別人桌上的書,他說:
「抱歉,我真是笨手笨腳。」
「不好意思,沒有看到你的書。」
「該死!我又來了。」
「你幹嘛把書放在那裡?」
「我早就叫你把書堆整齊。」
你猜想這兩人分別是怎樣的關係?
理由與社會關係密不可分,人們提出的理由能反映雙方關係的親疏遠近,也能體現雙方對這段關係的看法。蒂利分析大量故事、案例,將所有理由歸納為四個種類:
◆「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慣例
上班遲到時,如果你跟老闆說:「昨天小孩一直哭,晚上沒睡好,早上出門送小孩上學時
......」老闆大概會覺得不耐煩又莫名其妙。這時,人們會採納慣例,說一句:「抱歉,早上大塞車」;比起真實理由,人們可能更需要符合彼此關係的理由。慣例不一定反映真實,卻能突顯雙方關係。因此,當伴侶不再跟你討論想法,卻說出:「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很可能表示你們的關係已經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