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島嶼擱淺:黑日雨
4.3
/
6
作者:
薩拉奧德.瑪夏
出版社:
Sara oa od Magcha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6260103170
選擇網路書店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試讀
電子書
完讀書評
3
劃線註記
2917
書評
註記
wan
寫了書評。
如果你喜歡拼圖,如果你習慣觀察,或許可以試試這本書。 個人口味或許比較扭捏,喜歡進入角色一同折騰,喜歡在不同的情緒裡找到自我的藏身處。 作者所建立的世界是有趣的,也是得以獨立運行的。但作者有自身的理解、世界有它自成的設定、角色有自然的動機,讀者對此是一個全然的外來者。當作者給的訊息不夠全面,故事情節就難以被讀懂,場景亦難以被建設。就角色塑造上而言,能理解作者試圖將角色的行為和話語呈現出來,以替代直接陳述情緒,但就像生活中和他人互動時,對於話語容易誤判、對於行為容易困惑,更何況這裡沒有具體的空氣可以讀。 也還有,角色終究是作者捏塑的,在某些行為的應對上,我會感到些許的不自然。 每一次對於作者的寫法困惑的時候,那情緒就會被斬斷。我嘗試依歸,嘗試理解,但最終他們仍在語句的另外一端搬演自身的故事。對話裡原先就不直覺的隱喻,散落一地。 仍然讀得出作者影射當代社會的意圖,性別、習俗、生命、文化等等,期待其他讀者的發掘。 其中最喜歡作者埋的情感線,好喜歡烏鴉與祭司的衝突、合作,甚至是若有似無的依賴與相知。作者有考慮出他們兩個的外傳嗎? 後面的致謝和牢騷讀得最開心,期待作者之後的延續。
讚
回應
分享
Winn
寫了書評。
男主沒很討喜,但喜歡他跟女主的互動。譚述很可愛,愛了。最後面愈看愈多問號。求續作! 前面就因為很多文字遊戲,會累人,畢竟前面都在鋪墊,把角色畫立體,也知道他是三部之一也是理解。後面終於進主題,進霧中,去地下,是愈看愈順,追著看。 話說譚述看多了會跟著他的講話都在毋三小XD 至於故事想暗喻什麼,反映什麼,我期待下部-3- 畢竟沒熟台灣歷史及文化。明顯故事的地點是反映台灣。共產黨,日治的小故事,兩個文化/文明的碰撞。就跟歐洲人到美洲打土著那樣。埋很多,餅畫很大,快給我續作!
讚
回應
分享
Franz
寫了書評。
【無劇透】來人啊,餵作者喝海水
先從結論說起。 快速讀過一遍後,越想越不對勁。歸類為奇幻文學,內容也符合奇幻文學,但讀起來不是典型的奇幻文學。有勒瑰恩「地海系列」的風格。 餌撒了又收,收了又撒,是這本書的優點,也是缺點。提高角色和世界的深度、真實度,同時也提高閱讀門檻。也許沒吃到餌的讀者,能純粹享受「奇幻小說」的樂趣吧。有冒險、有衝突、有陰謀、有戰鬥、有魔法(比甘道夫有用的魔法)。吃到餌的讀者,會發現作者試圖處理的議題如此沉重。我讀完後的心情很矛盾,享受閱讀娛樂的同時,不知不覺也吞下某些難以言喻的情緒。 想像中的奇幻文學,對於我們這種非歐美奇幻文學主要模仿舞台的人而言,有一股距離所產生的美感。 仿高加索人,仿歐式建築,仿中世紀政體,從歐美鄉野傳說中出來的奇異生物,等等。 符合刻板印象的奇幻要素,在本書只是誘拐讀者入坑的套路。入坑後,你對奇幻要素的刻板印象被作者逐一敲破,露出作者真正想說的故事。 這本書構成的主要元素來自於我們生長卻又陌生的島嶼、動物、植物、歷史、語言與政體。 作者將我們生活中的理所當然的事物解構,重新架構,變成一種介於熟悉與不熟悉,但可以接受的景色。 也許這才是歐美讀者閱讀歐美奇幻文學時會有的感受?因為處處能發現熟悉的文化符碼。 舞台明顯位於「有山有海的亞熱帶島嶼」,使用我們熟悉的文化符碼所重構的奇幻文學,讓我以往以觀察異國文化的閱讀習慣被拉回我所熟悉,卻又不那麼熟悉的島國。作者利用奇幻文學的豁免權,建構性別平權的社會的合理性,消費許多殘酷且沉重的議題。我們平時接觸時,看到標題就能預知結局的議題,在這本書中變得可以下嚥,但是越嚼越不對勁,看到最後你會想把作者綁去六張犁公墓,挖洞掩埋。 結構。 這本書貫徹了「撒餌一時爽,一直撒餌一直爽」的模式。撒餌密集度多到你會覺得從註腳到作者的筆名是否都有對應的符碼。當你覺得作者在某處收線時,他又撒下新的餌。特務,特務,可以讓人這樣撒了又收,收了又撒嗎? 密集撒餌也許是作者的惡趣味,或者想擴大預設讀者群的手段。這個餌沒讀者上鉤,下一個餌有機會吧?我不確定自己被吊了幾次,讀起來很耗費精神是事實,有種想要解開所有符碼的競爭慾望。雖然沒有到反覆翻到前面幾頁尋找放餌點這麼誇張,但有些餌,收線的點很後面。讀著讀著就忘了前面到底寫了什麼。 作者有意識到這樣撒餌埋梗會給讀者添加閱讀門檻嗎?看起來有在處理,但效果我先持保留態度。 首先,每章節的篇幅不長,類似舞台劇的一幕,或是電影的一個分鏡。每個章節都有一個角色為讀者帶入帶出鏡頭,有時這樣的角色負責推動劇情,有時是為讀者服務的旁觀者。即便作者用這種方式省去可能會讓讀者分心的要素,但同時也提高讀者進入角色,進入世界的門檻。 讀者不是跟著某個特定的白紙角色一起成長、窺探世界,而是像拼圖一樣,藉由每個章節提供的訊息,慢慢拼湊出不同角色的全貌和內在動機,還有這世界觀的模糊背景。 角色。 比起以劇情為主,角色的智商和股市一樣大起大落,為劇情服務,代替作者說教的文本而言(例如《O極》、《無X》還有《The Promise》),我更喜歡這種幾乎沒有一個登場的角色是路人,每個角色都根據各自的動機,維持智商推動劇情,有種窺視真人實境秀的感覺。 角色形象也是撒了又收,收了又撒。每個角色都沒在顧慮讀者,不看鏡頭,根據自己的動機行事、對話、衝突。即便該章節的鏡頭擔當,我很難第一時間了解這角色的潛台詞。就連看似瘋癲,頭腦簡單的角色,也是謎語人。在那過於瘋癲與單純的盔甲下,這角色也有作者特意安排的功能,和隨著劇情推進才逐漸浮出海面的動機。即使是看似搞笑擔當的角色,作者也是毫不留情地榨乾該角色的利用價值。 敘事風格。 我不確定作者能不能正常說出一段讓人好容易理解的話。角色之間對話的那種只有當事人才懂的風格,還可以用戀人絮語來解圍。但是連透過作者口吻的描述部分也充斥著類似近代詩的破碎與疏離感。對於看慣翻譯文學的我,有點難適應。「地海系列」作者勒瑰恩的原文也有類似的調性。也許作者有創造屬於台灣奇幻文學特有的敘事語言的野心,有鑒於作者在文本中自創和重新拼湊的許多詞彙。 對於作者創造語言的野心是否成功,我持保留態度。首先,作者要先能活著出續作。 劇情。 簡單來說,圖窮匕見。作者對於故事中的時間感處理方式很微妙,用兩種不同的計時器交互穿插、敘事。有些覺得好像是硬塞的劇情,看著看著才意識到,作者一開始就在布局。就如之前所說的,撒餌撒到你忘掉。劇情都收尾了還拼命撒餌,但我還是老實的上鉤了。看到最後才發現這只是故事的開始,如果作者沒藉由後續作品把撒出去的餌收回,我會餵他喝海水。 最後。 有些梗遊蕩於燃點邊緣,祝福作者在變成瀝青前,能把坑填滿。
讚
回應
分享
相關書單
個人藏書
35
1
蒐藏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32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