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討斷代 放眼永恆 /
晨硯(文橋傳播中心文字部主任) 序
砂拉越,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屬,風下之鄉,人猿、犀鳥的家園,還有河流兩岸雨林許多部落的長屋……一些旅游資料添加了特異風情的幾筆:原住民的絢麗服飾與舞蹈、至少有4種海龜將砂拉越海灘當作下蛋的家園……
到過詩巫、古晉、美里幾次,都因活動所需,在一些時間縫隙裡也出去轉悠,因為多在一二線城市或小鎮,可說並未真正進入寶山。
有次在美里,朋友指著街上一個交通圓環裡的一隻大海馬雕塑,告訴我,那是美里省的象徵物,但他們沒有給我解釋海馬跟美里有什麼關聯。
到後來是看了“美里的女兒”佩珊寫的一篇文章,終於給我開了眼界:“砂拉越的美里,是被一座叫著加拿大山的山脈拱成一個如海馬一樣的長條城市,地形很狹窄……”
她所說的不只是一個“旅游資訊”,因為接下來的是:“2009年一月及農曆新年間,加拿大山發生兩次滑坡崩塌,山泥掩埋了一個國油油站,還奪走兩條人命,摧毀了8間民宅。”——看到這裡,大概也只是一則新聞的開頭。
往下看,是:“原來之前有人砍伐斜坡上的樹木——雨季時,山就崩塌了。過後,政府委派一隊地質學家展開勘查;勘查隊用了兩週時間測探。勘查的結果:美里加拿大山原是400萬年前海底的山,她的土質是海底沙礫,如今山已經老化,當雨季來臨,山脈吸收了大量的雨水後坍塌的可能性極高。”
“從此地方政府不批准任何發展這座山的計劃。政府還以地換地的方法,讓山上居民遷移,”最後她說——“這是明智與負責任的做法。”
我們要的是最後的那一句——因人為因素,四處大自然屢遭破壞,失去森林綠被、山體經常滑坡崩塌,人命傷亡之際,確可作為藉鑑,這亦是一個子民對國家的立場、愛與關懷。
同時,她願我們了解砂拉越,它的廣袤蔥綠樸質多姿,原像世外桃源般的和諧;它的富饒豐產,原是取之不盡的賜予——她也願我們關心砂拉越,它在當局政治、經濟、文化操作下的邊緣困境。
山脈棱線周邊,充滿故事,有溫吞的,時間維度緩慢;有激烈動蕩的,把人急促推向思考。她為這家鄉的斷代書寫,一發不可收;她尋討,也探討,為眼前的誤差不義發聲,以信仰的永恆角度支撐——跨時代,她追尋的是神國里的大歷史觀;她也努力為我們提供,抒情文字背後的一些嚴謹思考,不算很有系統地呈現、解讀歷史,但確實是為歷史補上了珍貴的註腳。
而這又不是輕而易舉的,摩西在為神成大事前,有個40年牧羊期——有天耶和華使者在何烈山從荊棘里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呼召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的一個反應是:“主啊,我素來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聖經》沒有交代摩西在蒙召之前的“表達能力”,但想想一個人在野外牧羊,見羊比見人多,40年是“言語稀少”,怎麼能練得與人對答如流,或出口成章呢?
一個家庭主婦其實情況也很相似。佩珊說,“離開中學、學院後,就業與成家後更是沒有辦法靜下來寫,從此再也沒有寫過任何東西,一停就是40年……”套句陳腔,就是“筆已生鏽”。難得的是,她沒有因此“朽掉”,像她在〈洛灣的晨〉裡所說的:“上好的質材擱在沙灘上,成了朽木,何等可惜,而且礙眼得很。”有次她有些驚異地對我說,她的〈洛灣的晨〉、〈洛灣的黃昏〉以及〈洛灣的夜〉其實是在一天裡一氣呵成寫出來的——主所賜這樣的筆力,是不是應該好好珍惜,重新為祂擺上呢?
▊作者簡介
楊佩珊
在砂拉越第四省峇南河畔的小鎮丹絨裡望出生,在美里成長。 1978年在拉讓師訓學院受訓期間信主。在政府學校服務12年後,投身教會的教育機構務23年。如今參加福音筆兵行列。願意以筆傳揚主言,讓更多人認識獨一無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