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博人生(繁體)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過去百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大動蕩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全球經濟蕭條。在驚濤駭浪、激變中,20世紀帶著人類沉痛教訓終於過去。 21世紀在人類的盼望,和求存的力量展開未來的路程。

  未來的,我們未能預知;但過去的,不論是個人生命歷程、或大環境歷史事件,都曾經發生過,而影響及形成今日世代人類的前途——歷史記錄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指向的任命。

  19世紀末在東方亞洲的中國,經歷改朝換代、外侵內患、民不聊生,不少百姓為了謀生投奔他國,部分來到東南亞半島,篳路藍縷。在膠園、鍚礦開荒墾土。而作為人口一半的婦女群,也默默地在膠園披星戴月、及在礦場流汗勞作,在世界經濟大蕭條中協助建立起本土的經濟命脈。 1940年代末,不能倖免,遭受戰禍,全民度過了3年8個月的恐懼、飢餓的苦難歲月。

  光復後,受世界民主、獨立思潮興起帶動,各族同心建立君主立憲的獨立國家。僑民身份轉為公民,第二代、第三代與各族同胞並肩連手“異中求同”,一同要把一個新興國家建立起來,也一同經歷沉痛的歷史教訓,甦醒過來,致力政、經、文教的複興。適逢世界婦女運動第二波興起,女性處境地位改善,得以參與建國各領域的行列,尤其是在啟迪民智的傳播領域,為女性提供了貢獻力量的平台。

  當國家積極進行硬件設施的同時,開拓心靈、精神建設的福音也通過教育、醫藥關懷事工,降臨這片原屬硬土的地上,恩澤未得之民,栽培不少參與建國的精英,與各界共同致力建立一個公平、進步的國家。來到了21世紀,世界科技極度發達,價值觀念激變,不同的意識形態造成了不同陣容,生活方式越發忙亂。然而人類不可避免進入互相牽連的關係,地球村逐漸形成。在全新的大環境中,新新人類不自覺地漠視歷史,若不及時為過去的事蹟保留雪泥鴻爪,恐怕在熙攘中會被時間淘汰,歷史就成為一片空白。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中,一個渺小的生命,於上世紀之初,被在半島上第一代僑民的父母,帶到世上來。時值全球第一次經濟大蕭條的歷史年份──1929年,如滄海一粟,在歷史洪流沖擊中掙紮成長,經歷第2次世界大戰的苦難,目睹獨立國家鮮明的旗幟在地球上升起;經歷過歷史沉痛時刻,從悲痛中走出來;欣逢世界婦女運動第2波,爭取到在建國大工程中有份參與:個人生命由少女、少婦、為妻、為母,進入為祖母的晚年階段。 29年前,從傳播崗位下崗後,今年中終於從婦女、教育義務事工退休後,抓緊這夕陽餘暉的每一刻,開始實踐對後人的承諾,把東方優良古訓譯成英文,以及為女兒收集有關近百年來,華人婦女處境的歷史資料,作為她著書的參考。至於立傳之意念,的確是從來連想也不敢想過。

  然則在此刻,我卻在誠恐誠惶中,把過去經歷,努力回憶、篩選,並作紀錄。所因為何?

  要感謝文橋傳播中心總幹事黃子、好友晨硯姐妹。他們得悉我的晚年項目(Project)後,鼓勵我把過去八十餘年的環節,記下成回憶錄交文橋出版,一時三刻,我在興奮狀態下,來不及思考就貿然接受下來。

  跟著清醒過來,才開始焦急。古今中外,配得起立傳、立言者,皆為偉大人物。生命具影響世界各領域的豐功偉績,成為楷模者。在學術界的華裔婦女,近年立傳出書者有台灣的齊邦媛教授,在屬靈界有定居日本已故丁惟柔(丁媽媽)。她們各自在生命中有不平凡經歷,或來自顯赫的家族背景。珠玉在前,渺小卑微的滄海一粟,身世卑微,亦無建樹可言,憑何答應也寫傳記?

  唯藉找尋答案時,回首前塵,省察過去歲月中,有多少值得記錄的事?多少的悲歡離合、人情冷暖、榮辱得失;多少的悔恨、多少的自豪;多少的祈望!人際關係上的誤解、委屈,又喜逢知遇,肝膽相投;在世俗試探中的掙扎,有如保羅感嘆:“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羅七:9),我也曾經歷過。人若靠自已有限力量,很難避免過失;要勝過試探和苦難,惟靠上主力量。今後立志要在餘年及時補上對神、對人的虧欠,以求仰天俯首能無愧無悔!

  那已過去的84年歲月,由最初履行為女、然後為妻、為母、為祖的責任中度過;婚前為培育至親、婚後培育兒女、及後人曾鞠躬盡瘁。到了就業階段,執粉筆3年後,就一頭栽進傳播領域裡,一生不能自拔。欣逢世界婦運第二波之後,就30年如一日,投入了婦女課題的關注和服務中。光陰在上班、下班;生兒育女、進修的奔波勞碌中過去。一旦以筆耕與華社維繫情誼後又不願放下擔來。那30,000多個日子裡,填滿的是家庭、傳播事業、寫作、婦女課題事務。直到晚年,有幸趕得及得聞福音,才迎頭趕上對屬靈的追求,終於為生命內容注人了永恆的價值。

  於是循著晨硯的鼓勵理由:“長者中,仍有相當清晰思路和記憶力,又可以執筆者,就別推辭。”細細剝繭抽絲,苦苦深入思考為自己狂妄答應寫傳,找尋辯解答案(Justification)如下:

  滄海1粟的我——在人海浮沉,蒙主恩典。
  跨越2個世紀——20世紀至21世紀。
  情牽3大陸洲——亞洲、北美洲、大洋洲。
  相傳4代親情——由一百年前、第一代南來後開始、已達四代,

  帶來了80多個後人,分佈不同時空。 (父母來自中國第一代及第二代紮根半島。第3代女兒一家生活於美國,第4代在大洋洲的悉尼工作。) 但都秉承祖傳向善、求真的信念,致力做向生命負責的人。而我亦竭力做一個不向生命交白卷、也能向上主交賬的人。過去時日,不斷地找尋生命方向價值,一路跌跌撞撞,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抬頭,迎上生命永恆的亮光。許此餘年,做光、做鹽。並以此作為書寫此書的辯解。

  願此回憶集,能化為點點火種,傳遞恩光!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