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夏季號/2021

5 / 1
  • 語言:繁體中文

走進真實矽谷:全球頂尖企業如何培養人才?

矽谷幾經興衰,卻一直是全球引領科技潮流、頂尖企業齊聚的新創重鎮,也讓許多國際人才,對這塊土地充滿嚮往與想像。

然而,矽谷的真實樣貌是否均如此美好?矽谷的核心——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們,面臨什麼樣的激烈競爭,又要具備哪些關鍵能力?

《換日線》本期將帶讀者朋友們,隨著長居此地、任職全球知名企業的眾多換日線作者,一同走訪與認識最真實的矽谷。

編者的話

「矽谷」其實從來不是正式的地理名稱,更不是一個行政區。

根據美國學者的考據,目前我們熟知的「矽谷」(Silicon Valley)一詞,最早出現於 1971 年發行的刊物《電子新聞》(Electronic News)上。由該刊物的創辦人 Don Hoefler 引用其友人、美國企業家 Ralph Vaerst 的說法,以此稱呼美國舊金山灣區,以聖荷西和聖塔克拉拉谷地為主的廣大土地──之所以用「矽」稱之,是因當時該處正開始群聚大量的科技硬體工業,與隨之而來的電腦、軟體應用廠商。

時至今日,「矽谷」這個地方,仍不具有任何官方劃定的具體界線,甚至其區域究竟包含了哪些城市,說法也可能莫衷一是;但它卻早自過去數十年來,已成為全美最國際知名的「地點」之一:與其說它是具體的地理區域,不如說更像是一種「精神象徵」。

「矽谷」之所以名揚國際,正是因為發生於這片土地上,持續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種種創新。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到社群媒體、搜尋引擎、影音平台,甚至電動車、無人機??種種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不只引領著世界產業的潮流變化,也影響著你我的日常生活。

儘管幾經興衰,矽谷也因上述原因,始終是資本、創投齊聚,各國創業者和專業人才們力圖證明自己的機會之地──來自各國、不分年齡和族裔的夢想家們,也因此對這塊土地充滿嚮往與想像。

甚至連各國政府,也希望能為自己的國家打造一個「矽谷」:吸引全球人才、資本,打造國際級企業,引領全球趨勢。好比離美國西岸有千里之遙的印度、泰國和台灣,都曾喊出打造「東方矽谷」、「亞洲矽谷」等口號。

然而,若細探「矽谷為何成為矽谷」,是否只有「科技」、「人才」、「創新」、「競爭力」等抽象的字眼就能一言以蔽之?究竟是哪些關鍵因素,才能長期支撐這裡看似源源不絕的產業變化與創新能量?背後又須付出哪些代價?

同時,若真的踏上了「矽谷」,甚至在此地長期生根,生活是否真如外人想像的如此美好?在這一片廣大的土地上,其樣貌的多元和不同族群/職業/收入者間的差異程度,很可能也遠超外人想像。

矽谷的核心──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們,在這裡又要面臨什麼樣的競爭與合作,需要具備哪些關鍵生存能力?

在以下的《換日線》封面故事內容中,我們將透過長居當地、不同背景的作者們,用他們最真實的在地觀察與經驗分享,嘗試回答上面這種種問題:從如何「擠進夢想窄門」開始,我們將一起適應矽谷知名企業「賞罰分明」的制度、體驗當地「貧富懸殊」的生活、跟上「在家工作」、「遠距營運」的潮流,並探索這裡未來種種、或好或壞的全新可能性。

誠然,正如矽谷本身的定義一般,「一個矽谷、向來各自解讀」。這些來自矽谷人的經驗分享,或許無法帶來最完整和全面的答案,卻希望能夠幫助你我更理解這片土地上種種多元的面貌,也能更接近真實的矽谷。

如果「前進矽谷」是你的夢想,或你期待著在故鄉也能有如同矽谷一般,持續發生的創新和國際性的高度影響力,相信以下內容能夠成為你的參考──直至你開始親身體驗與印證,那真實的「矽谷」。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