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與鄉土情】
7月17日,紀州庵原本有一場慶祝王邦雄教授80生日的論壇及王教授的專題演講。在疫情嚴峻的陰霾下,紀州庵閉館,實體活動一律取消。還好,高柏園教授專訪恩師王邦雄的計畫如期完成了。閱讀這篇專訪〈王者之風,邦之豪雄〉,甘美醇厚,如飲佳釀,讓近期的憂煩不安化作萬里和風,長空明月。
此文不僅談王老師的學養淵源,並歸納王老師多年以「生命為體,學者為相,文化為用」的治學、待人、處世哲學,再將王老師自幼受鄉土潤澤,加上天生俠骨柔情,始能承擔文化,化解苦難,一一道出其中緣由。文中有言「細心觀察王老師,即使在講老莊時的慈眉善目,眼眸間不時仍有一股銳利的英氣,如獅子吼般令人震懾。這樣的風采表現在學術上,是墨客的俠情,也是法家的剛正。」
這是年輕時的王老師,如今文化建構之大業已成,大而化之之圓境自然浮現。高教授形容王老師,「昔日在台下鼓掌叫好,今日則在台上引領風騷。而王老師仍然是王老師,依然有著鄉土自然的燦爛笑容,有著彬彬儒者的道德風範,有著老聃莊周的逍遙通達,有著佛陀菩薩的無量慈悲,此王老師生命精神之所在。」又謂王老師:「成長的鄉土情感,是生命之真;茁壯的文化意識,是仁者之善;成熟的人文精神,是人間之美。」誠哉斯言,我們心中的王邦雄老師,就是如此。
「愛著愛著就永遠,陳玠安的音樂雜誌之路」,這是兩年多前BIOS monthly訪問陳玠安文章的標題。玠安是作家,寫散文,寫小說,寫更多的音樂評論,也是本期專題「穿越音樂養分而來的眾生眾聲」的客座主編。
讀著他企畫邀約的文章,不時陷入沉思,偶而會心微笑,不自主的湧現微微酸楚……。文學是音樂的底蘊,用最自然的方式向音樂靠近。因此玠安避開了過去「文學人看音樂,音樂人看文學」的視角,而是單純的「各個層面的音樂相關人士,寫出他們對音樂的詠嘆、叨絮、奇想。」
甄峰,香港青年,六年前來台北,東海政治系畢業,目前就讀北藝大。來台後組樂團、玩樂團成為甄峰在台灣很大的心靈寄託。他說「音樂層面上,香港給我的是種子和水,台灣給我的是肥料和養分。」
鄭興,出生在江蘇揚州,2015年來台,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創作營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那些歡笑和淚水,更像某種情懷的延伸,抑或某次告別的預演。諾小的村莊,諾大的山海,是一個精神世界的烏托邦,我錯置的鄉愁,竟也在此刻找到了適切的安放之地。」
李崇銘,目前任職海島青年實驗室,是一個不會講河洛語的河洛語詞曲創作人與歌手。他深刻敘述聆聽〈博杯〉這首歌的感受「……我好像又置身於記憶中那香火鼎盛的大廟,沐於經文吟誦的那種安定與溫暖,提醒著自己也曾是母親口中那個『媽祖娘尚疼惜的囡仔』,也曾如孩童般純真地看著煙幕冉冉上升,相信著它會帶著我虔誠的願到誰的耳裡。」
玠安讓不同的音樂人:獨立音樂的線上主編,在咖啡館放音樂的達人,經營唱片公司的第一線產業人員,以及許多音樂人回朔音樂的初心,從自身體驗來撰稿。「不論他們的養分來自何方何地,哪一段時空或歷史」終將「潛移默化,轉成自身的經歷與表達」,在這個專題裡,「希望聽到更多音樂職人的自述剖析,那是真實的血肉,音樂所來之處。」
謝謝玠安,引領我們享受一場豐富、驚喜的音樂饗宴。
雜誌送印在即,得知作家梅遜過世。感佩他眼盲心雪亮,在黑暗中堅持創作41年,忍不住潸然淚下。世道艱難,於他更難,他終於卸下人世重擔,無數嘔心瀝血的結晶,留待世人靜靜品味、細細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