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已經忘記了曾對中國的想像?你或許已經不知道會用什麼方式瞭解中國?本書的故事記錄時間從二○○四年到二○○八年,恰巧是中國經濟崛起後,傾國舉辦北京奧運以向世界展現國力的時刻。那麼,重讀《紐約客》駐北京特派員何偉(Peter Hessler)筆下的「尋路中國」的故事,是否可以更理解中國?
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中國如一部高速行駛的列車,「馬不停蹄地向前飛奔」,一般的西方媒體總是用政治結構、經濟體制來書寫中國,但那是外人眼中最表面的中國,此間最細微的人事變化卻甚少被記錄。也因如此,何偉才會選擇在中國考取駕照、以租來的吉普車開始他長達五年的尋路中國之旅,他開車在中國尋找道路之際,他遇到的每一個中國人,甚至中國本身,也都在尋找自己的路,摸索著尋求自己的模式,這幅完整而令人震撼的圖景被何偉記錄下來。
「現代的中國常把修建道路做為一種應對貧困或危機的策略。
政府大量投資在農村道路上,這個計畫在我旅行時仍在進行中。」──何偉
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國急速的經濟發展導致了大量人口從農村來到城市,這個改變不只體現在各種經濟數據上,也體現為城鄉歷史的發展進程。這時候的中國已經無情拋棄了農村、農業、農民與傳統,而是著眼於新工廠、新市鎮所帶來的驚人發展能量,而中國如何應付、善用這雨後春筍般冒生的新機?底層人民又是如何在此時代洪流中掙扎求生?
為了尋找解答,何偉以城牆、鄉村和工廠這三個主題來書寫暗流浮動的底層之「不一樣的中國」,書中均帶有何偉獨特的寫作風格,寫實幽默、既嘲諷卻又感情豐沛,時光與文字交織如經緯;何偉不看數據,他只與活生生的人物對話,記錄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他以西方記者的角度,同理小人物的生命周折;以其深入本質的刻畫,構築出平凡小民在現代中國社會急遽變動的時代下的處境。
「我的中國地圖上的一條細紅線可以是一條全新的柏油路,
有時又可以是一條小泥路,甚至是乾枯的河床。」──何偉
第一部「城牆篇」:他沿著長城西行,踏上殘存古城牆的沿途村鎮,看到數百年來抵禦胡人的牆磚依舊,但鎮上年輕人早已沿著新鋪築的公路,前往南方尋找機會,獨留老殘幼兒孤守黃褐光禿的故鄉。第二部「鄉村篇」:他客居北京郊外燕山裡的三岔村,在與農村人家共同生活的時日裡,他觀察到傳統的黨的政治和新興商業這兩股力量如何角力,讓這座小山村起了微妙變化,左右了純樸居民的世界。第三部「工廠篇」:他駕車造訪中國浙江山區的新建廠區,從一座胸罩零件工廠的營運起落和離鄉民工的生活相處中,見證了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以及自然景觀如何消失在這場巨變裡。
他寫到,當今的中國就像一部高速疾駛的車,所有人都是車上乘客;沒有人知道自己將往何處去,也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會在何時下車;在這個瘋狂移動的國家裡,每個人都在尋夢的路上。對於中國,沒有人走得像他這麼深入,看得如此細膩;何偉捕捉到的,是一幅當代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力量趨駕的浮世百景。
十年之後,中國這部瘋狂疾馳的車逐漸降速,中國政府宣稱他們正快要抵達偉大復興的終點,並昭然宣告產生了一種獨具優勢、可向全球推廣、並可替代西方版本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然而十年後我們再次閱讀這本書,會發現中國這部車上的乘客依舊迷途,沒有人知道自己將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