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壞事專題。但在此,我們稱他們為「反派角色」。
為什麼不用「壞人」而是用「反派角色」一詞呢?
讓我們先從「壞」的使用情境開始。
講到「壞」你會想到什麼?有可能是暴力、忘恩負義、自私、說謊、兇狠、卑鄙、傲慢……等等各種具有攻擊性、負面的形容詞,這些是我們傳統認知的壞。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一種惹人愛的「壞」──男女間調情的「壞」,以及小孩子頑皮的「壞」。
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很壞時,我們需要從發話者的主觀觀點去理解,他所謂的「好」與「壞」究竟是什麼意思。
西方哲學家史賓諾沙(Benedict de Spinoza)曾說過:「只有我認為的好跟壞。」
好就是「我」主觀覺得好的人,壞就是那些「我」主觀認為不好的人。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好與壞的看法,壞更像是一種比較而來的負面概念。甚至,隨著時代不同,文化不同,立場不同,對好與壞的界定也會不同。
就現實人性角度來說,人性也是複雜多變的,沒有人永遠是善良、或永遠邪惡,大部分人都是在這兩極間擺盪遊走,偶爾抱有一些善念,卻也偶爾冒出一些惡念,很難定義一個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用「反派角色」,而非「壞人」來稱呼這群人的原因。因為這些人很可能並非真正的壞人,而是時代情境下、史冊執筆下所認知的壞──或者說是立場相反。
這群傳統歷史上的壞人,大多在史冊留下惡名、下場悽慘或不知去向。若以歷史學常掛在嘴邊的名句「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來看,這些在歷史留下惡名、下場悽慘、不知去向的人,就更像是歷史這齣劇本中的反派角色,他們是妨礙主角意志,且與主角──後來的勝利者立場相反的角色。
這些反派角色有自己的人生、也有各自的故事,當我們深入他們的故事時,更能看到隱藏在歷史中的悲與喜、委屈或驕傲。
這是個有關「反派角色」的專題故事。
這一次,讓我們把故事主角留給這些反派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