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不會說話。
一百年前,心理學家曾用「亂糟糟」來描述寶寶的思緒,但根據近期的研究顯示,寶寶其實一直在思考。從孕期開始,寶寶就忙著感受周圍的世界、理解世界的變化。各種新生兒的反射動作,就是在孕期練就的本能反應。
仔細觀察,你可以觀察到寶寶的思維成長過程。如果你做了特別的動作,寶寶的注意力就會持續得更久;如果你把動作重複多做幾次,寶寶就會把這個現象視為一種規則、產生預測反應。有些時候動作太複雜,寶寶無法理解,直到某個階段才會突然出現不同的反應。
這一切對於新手爸媽們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育兒經驗,即使有了第一個寶寶的經驗,當有第二、第三個寶寶時,爸媽也能從寶寶身上找到新奇有趣的成長轉折。
那麼,就讓我們從寶寶新生的那天開始說起……
【出生】寶寶的真實年齡
由接觸來探索周圍:嘴巴吸吮
從胎兒時期就對聲音有反應:耳朵聽聲
【出生第2小時】來自媽媽的保護
【出生第24小時】細菌進駐皮膚
寶寶的生物防護罩:第二皮膚
【出生第2天】近距離觀察
【出生第10天】體重先減輕再上升
【出生第1個月】能同時呼吸與進食的特殊技能
一碰觸到就緊緊抓住:抓握反射
聽到聲音會手腳伸直:驚嚇反射
腳碰到地上會有踩踏動作:踏步反射
一手伸直一手蜷縮:不對稱的張力反射
搖晃就會停止哭泣:連結平衡感
【出生第2個月】咿咿呀呀好可愛
一直盯著看:強制觀看
【出生第3個月】抓取或觸摸看得到的東西
摸摸看、抓抓看:感受輪廓
【出生第4個月】翻身、舔、放進嘴裡吃吃看
趴著抬頭看:立體感
【出生第5個月】最初的記憶
反覆發生,形成聯想:靜態記憶
【出生第6個月】懂得最簡單的躲貓貓
故意推倒物品:確認「掉了」不等於「不見」
打開來或掀起來看看:我就知道在那裡
猜猜玩具在哪個盒子裡:知道二選一
【出生第7個月】想尿尿的不舒服感覺
迷迷糊糊的不舒服感:想睡覺也會先哭一下
原來是這裡在痛:察覺疼痛位置
【出生第8個月】爬行,為了探索環境
不停抽衛生紙:竟然有源源不絕的東西
【出生第9個月】懂得察覺目光
【出生第10個月】簡單的因果關係
越多按鈕越有興趣,但還不理解按鈕之間的關係
對觸控螢幕感興趣,可以玩簡單的小遊戲
手機、平板電腦不需要特別禁止,適量才是重點
【出生第11個月】為了移動,想站立、走路
【出生第12個月】為了探索,從握升級為抓、捏
即使笨拙,也要自己動手:主動使用工具
一個晚上就突然增高:成長中的莫名疼痛
一個晚上突然冒出乳牙:長牙的疼痛
【1~2歲期間】知道自己是獨立的個體
聽得懂簡單的語言:詞彙、動作、情緒
測試大人的反應:最早的惡作劇
懂得掩飾自己的惡作劇:開始會裝傻
都是貓咪,但是不一樣:歸類相同之處,區分不同之處
通常不會認錯媽媽,但可能認錯爸爸
原來鏡子裡的人是自己:鏡子測試
這是我的東西:人與物品的連結
全部都是我的:宣示主權,並不是自私
「分享」並不等於「消失」:練習分享
繼續玩到一半的遊戲:記憶力、專注力延長
是你搶走我的玩具:情緒跟著記憶延長
牙牙學語到簡單的句子,但父母常聽不懂
你有在聽我說嗎:察覺父母反應
貪玩不想回家就說鞋子不見了:懂得簡單隱瞞和說謊
拿起筆開始塗鴉:抒發情緒
簡單塗鴉的前三個階段:顏色仍不是重點
【2~3歲期間】說話變得流利,開始有個性
刻意做出搞笑動作:期待回應
因為怎樣怎樣,結果如何如何:知道因果關係
重複三次就了解因果關係:建立規則
完成有趣的作品會邀請觀看:希望獲得關注
為自己所畫的塗鴉命名,象徵現實世界的物品
經常使用單色塗鴉,或2~3種顏色混合
反覆確認衣著是否正確:知道會犯錯、需要修改
想跟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練習互動
主動向大人表達自己想上廁所:開始有自制力
頻繁地問「是真的嗎」:推論別人可能會說謊
「猜猜玩具在哪個盒子裡」進階版:理解魔術的本質
我的動作被看穿了嗎:察覺自己已經被看穿
3歲是大腦發育的重要轉淚點:建立人、事、物的關係
大腦重量急速增加:3年長大3倍
腦神經細胞數量減少:只剩30%
從感官刺激到認知自我:大腦本能
【3~4歲期間】開始想像出理想的自我形象
塗鴉開始以人物畫為主:用各種圓圈表達人臉
人物畫的臉超大,卻忽略身體:用臉來認人
用各種圓圈來象徵家人:知道分辨家人和其他人
用想像力擴充塗鴉的含意:運用符號
越鼓勵越讚美,就越不想做:意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壓力
對理想的想像太具體,容易放棄嘗試
太早給予著色畫冊,限制想像力
顏色辨識不足,無法感受著色畫冊的樂趣
沉浸在想像力中:樂觀的探索世界
巨人國度裡的小小人:孩子的樂觀視角
遇上體型劣勢,大部分成年人無法保持樂觀
睡覺時會吞下蜘蛛嗎:不可能發生的都市傳說
理由變得更浮誇:沉浸在想像力的世界
是別人做的:真心希望搞砸的不是自己
為不希望發生的事找理由:現實與想像的差距
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心思變複雜
明天的明天是後天:認知到時間軸的共同性
仍會搞混時間,用週期活動比背誦容易記憶
無法看懂時鐘,也無法理解一天的時間長短
搬家會感受到難過,知道再也不會回來了
可以輕鬆地把文字反過來念:懂得排序
懂得理解空間概念:空間座標
反射、旋轉:懂得換個角度看待眼前的事物
聲音的高低和音量都可以排序:建立虛擬座標
為創造的故事鋪陳:用聲音組合成音效
4歲的大腦開始習慣這個世界:逐漸建立內在人格
對熟悉的場景,可以進行5種分類
對陌生的場景,只能產生3種分類
要、不要、不然這樣好不好:懂得討價還價
你的、我的和我們的:共同擁有的認定
視力接近大人,但無法理解視線內的距離有多遠
大腦適應環境後的副產物:放鬆後的粗心大意
以自我為世界中心,做好探索世界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