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出版不只是格式轉換,有更多關於心態、版權、設計、讀者、語文差異、週邊技術等因素必須思考;更有通路、行銷、收費機制、版權管理之類的事情得操心。
時至今日,網路普及、行動運算裝置推陳出新、閱讀習慣改變、媒體多樣化、言論發表的民主步調、甚至經濟景氣影響出版商的成本分配和營收比例,都可能成為出版數位化崛起的機會;反之,數位媒體也會有向傳統形式靠攏的機會(例如本書),如果出版者能夠善用,或許能活化印刷書籍的形式和內容來源、甚至重新創造更多商業機會。
傳統和數位出版的技術和成品融合,進而成為市場主流,只是時間問題。往後的實體書籍也許觸感和紙張相同,但使用電子顯示技術;而數位閱讀媒體能幫助我們典藏、顯示、探索過去千百年累積的智慧。
本書從2000年的第三波電子書流行開始,一直談到由Amazon.com推出的Kindle DX電子書閱讀裝置,以及2008年之後由蘋果iOS所帶起的第四次數位出版革命。同時也提到作者的兩次實驗:以PDF型態發行的MacZin雜誌、以及由部落格轉為實體出版的BPP計劃;這兩個實驗都不算成功,但都是難得的經驗累積。
本書初稿於2009年完成,2012年增補;文章中與主文顏色不同的部份為增修內容。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文章橫跨的年代超過10年,其中無論軟硬體技術、觀念、市場都經歷了許多變化;內容不合時宜、筆誤、或是想法前後有所轉變的地方難免(請留意文章標示的年份),讀者不妨將它視為數位出版產業、以及作者個人的成長經驗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