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希臘人發明悲劇,羅馬人創立了書信體,
文藝復興開啟了十四行詩,工業革命帶來小說的興起,
在我們這個忙與盲、大家都嫁給了工作的時代中,
老孟留下了粒粒珍珠般的生活札記體。
老孟的作品大都以生活札記的方式呈現,文學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心。他直掬生活之水,感知其冷暖,並加以記錄。老孟的文學,就是他一顆誠摯純樸心靈的投影和寫真。在文字的背後,我們可以感到他的心跳、脈動、和溫暖。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既雍容大度、又質樸的聲音。在他的書寫中,我們的心和他的心,素面相見。
生於天主教家庭的孟祥森,受存在主義氛圍影響,譯作《做為一個作者的觀點》、《憂懼之概念》,是他在台灣文壇的初試啼聲之作。其後他以「漆木朵」為筆名的著作《幻日手記》、《耶穌之繭》,在知識分子中流傳甚廣,對基督教的嘲諷與質問,也是中文世界空前絕後的。《幻日手記》中諸如「我夢到我追求一個修女,因為我要同上帝競爭。」這類的字句,駭世驚俗,被認為是台灣戰後最坦白的作家之一。《耶穌之繭》出版20年後,他更於著作《念流》裡,乾脆地宣稱:「凡以宗教支撐的人生,都是殘障的人生。」
中年以後,朋友們稱呼孟祥森「老孟」。在花蓮鹽寮海邊的歲月(1980~1997年),他寫下《濱海茅屋札記》、《野地百合》等自然寫作,為台灣掀起第一波走向鄉野的風潮。在友人如張曉風及關懷生命協會的贊助下,實際參與環境及動物保護運動,著作如《素面相見》。
關於卷六《念流》
當你動了念時,這念便日夜纏繞著你,使你為之所繫所縛。
「用一般的看法來衡量孟東籬,錯了,他是非常特殊、非常另類的,要用新的、不同的哲學來看這個人,才能給孟東籬一個正確的詮釋。老孟是屬於山水的、是屬於海洋的、是屬於女性的,也是屬於詩的。」——詩人 瘂弦
「簡約的哲學類似於藝術的創作,都在試圖以最少的表現承載最多的意義。老孟用實際的生活展示了他對人生終極關懷的解讀。」——南華大學專任副教授 明立國
「老孟是我們這個時代特立獨行的人,致力於把日常生活的時時刻刻變成是存有的,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欣歡,他書寫,他傾聽,他真正體驗著自己,把生存美學貫徹到生活。」——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黃崇憲
※特別收錄:黃崇憲〈缺席的在場—追憶生活者孟東籬〉
孟祥森
筆名孟東籬,1937年生於河北省,1948年來台,就讀鳳山誠正小學,1957年考上高雄中學,後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世界新專、花蓮師專。
自1967年到2005年止,孟祥森先後翻譯《齊克果日記》、《沈思錄》、《異鄉人》、《如果麥子不死》等西洋文、史、哲、心理、宗教書籍共計約八十二本,譯作品質與數量為當代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