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百合

孟祥森/孟東籬作品精選集:卷四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5998844

就像希臘人發明悲劇,羅馬人創立了書信體,
文藝復興開啟了十四行詩,工業革命帶來小說的興起,
在我們這個忙與盲、大家都嫁給了工作的時代中,
老孟留下了粒粒珍珠般的生活札記體。

老孟的作品大都以生活札記的方式呈現,文學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心。他直掬生活之水,感知其冷暖,並加以記錄。老孟的文學,就是他一顆誠摯純樸心靈的投影和寫真。在文字的背後,我們可以感到他的心跳、脈動、和溫暖。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既雍容大度、又質樸的聲音。在他的書寫中,我們的心和他的心,素面相見。

生於天主教家庭的孟祥森,受存在主義氛圍影響,譯作《做為一個作者的觀點》、《憂懼之概念》,是他在台灣文壇的初試啼聲之作。其後他以「漆木朵」為筆名的著作《幻日手記》、《耶穌之繭》,在知識分子中流傳甚廣,對基督教的嘲諷與質問,也是中文世界空前絕後的。《幻日手記》中諸如「我夢到我追求一個修女,因為我要同上帝競爭。」這類的字句,駭世驚俗,被認為是台灣戰後最坦白的作家之一。《耶穌之繭》出版20年後,他更於著作《念流》裡,乾脆地宣稱:「凡以宗教支撐的人生,都是殘障的人生。」

中年以後,朋友們稱呼孟祥森「老孟」。在花蓮鹽寮海邊的歲月(1980~1997年),他寫下《濱海茅屋札記》、《野地百合》等自然寫作,為台灣掀起第一波走向鄉野的風潮。在友人如張曉風及關懷生命協會的贊助下,實際參與環境及動物保護運動,著作如《素面相見》。

 

關於卷四《野地百合》

文明的日漸擴充,便使野地日漸縮小,文明日漸繁榮,野地百合便日漸枯萎,我們所怕的,只是野地終將無有,而百合終將消失。

「孟祥森,有朋友稱他『領航人』。確實,當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人剛入中學,孟祥森已從哲學研究所畢業,開始藉翻譯和創作來探究生命議題了。」——藝術家 奚淞

「在我離開台灣十五年的期間,正值孟他遷居花蓮,陸續出版了在台灣自然書寫上不可不談的《濱海茅屋札記》、《愛生哲學》、《野地百合》等代表作」——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鼓應

「老孟對真理的執著常常是看似天真的熱情表現,他這一生令人動容的就是不折不扣的──真。」——台灣綠色小組影像紀綠永續協會理事長 王智章

※特別收錄:王智章〈立冬之後〉

孟祥森

筆名孟東籬,1937年生於河北省,1948年來台,就讀鳳山誠正小學,1957年考上高雄中學,後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世界新專、花蓮師專。

自1967年到2005年止,孟祥森先後翻譯《齊克果日記》、《沈思錄》、《異鄉人》、《如果麥子不死》等西洋文、史、哲、心理、宗教書籍共計約八十二本,譯作品質與數量為當代少見。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