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想像與變局
未來已經到來,只不過還分布不均而已。」這是源自《發明學,改變世界》的一句話,也是我近期在閱讀此書時,一種當頭棒喝的感受,或許這也同樣刺中了這個時代所有無所適從的數位科技參與者。 過去,科技的演進總是在預期之內發生,縱使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似乎都還是依循著一個特質:會依據某些定律或基礎演化。因此,只要跟電腦科技有關的預測,通常都有驚人的準確率,這或許不得不歸功於摩爾定律,在誤打誤撞之下,營造出來的一種可預測感──「每十八個月,晶片效能就會提升一倍」,隨之帶動的軟硬體更迭、以至於整個產業都在這個邏輯之下運轉,從而成為科技圈長期適用的鐵則,成為全球數以萬計經理人雙手合十、奉為圭臬的「賺錢之道」。
不過,這樣的時代過去了,當科技發展脫離了摩爾的軌道,無法用線性成長的概念預期未來之際,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推進未來呢?在時代浪頭上的科技巨頭們,爭先恐後拋出各種想像,亟欲打開全新的市場。但,他們的嘗試都會成功嗎?
在新一輪的賽局裡,科技巨頭們的思維,除了想盡辦法凌駕於競爭對手之上,更重要的,或許是以面向未來的角度出發,然後重塑自己的優勢。 然而這一回,科技巨頭們面臨的挑戰將更甚以往,一方面我們驚喜於身處各種創新與發明最狂放的時代,另一方面卻也更加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演變,科技領域的領導者都不敢斷言,我們也因此有機會看到百花齊放的新技術與嘗試。物聯網、大數據、雲端、人工智慧、虛擬/擴增實境、混合實境等,從線上到線下,從地上到空中,從生態系到去中心化。
一切似乎還那麼遙遠,卻又以快速無比的姿態出現在生活中。 為了掌握這個加速演進的未來,以及正在成形中的新世界,本期封面故事〈科技巨頭的未來報告〉,試圖依循資訊科技的趨勢方向,重新檢視這些科技領導者的布局。同時,也試著回應下一個十年,台灣的科技產業又會在哪裡? 想發現關鍵的商機嗎?去冒險吧!趁天亮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