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做的專題〉
這是我們第二次做同代人的悼念專題。上一次,是2015年2月號的「只需要再看一次那樣的手勢就好了:江凌青紀念專題」。
就在上個月,《秘密讀者》滿三歲了。三年殞落兩位值得期待的年輕寫作者、研究者,這速度,真的有點太快了--更別說這樣的「紀念專題」,其實顯示的特定文學社群的視野,或許還有我們視野之外的。我們不像正規的雜誌那樣,會有一年四季的節奏感,會固定年初做什麼專題、年底做什麼專題、至少有一個月做某件事,一直都有種游擊隊式且戰且走的風格,但命運似乎強制留下了每年一期的配額,要我們好好記住這些特別、又來不及盛開到最特別狀態的名字。
如果可以的話,還真希望不要再有機會做這種專題了。
本期的「故事才剛開始,我們卻已哀悼--鄭聖勳紀念專號」,討論鄭聖勳的創作及研究。在2016年2月底,鄭聖勳於重慶去世,因為緊閉門窗取暖而一氧化碳中毒。那時他正擔任重慶大學人文社會學科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並且前一年才出版了詩集《少女詩篇》。他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從中國古典詩到現代文學,從動漫作品到流行偶像,並且投注了許多心力在「壞情感」、「倒退性」等概念上。本期專題的〈散律的誕生──談鄭聖勳《少女詩篇》〉和〈生命不潔永存--讀鄭聖勳詩〉討論他的詩作,〈記聖勳:他如何看待ACG,以及,在那之內的自己〉回顧他的ACG研究,〈故事才剛開始:我們卻在哀悼〉則談論他論述中的「哀悼」。〈刻舟求劍〉則是論述性質沒那麼重的文章,但對《秘密讀者》來說已經不算破例了。畢竟不是第一次紀念專題了--去年2月在編輯室報告裡面說「破例」的時候,可沒想過會再破第二次。專題的最後,我們也附上了他的年表和著作目錄選,提供有興趣深究的讀者進一步閱讀的線索。
另外一個要鄭重介紹的,是「與島嶼相談」這個新的專欄。此一專欄將在雙數月刊出,與「人生相談室」交叉進行。這個專欄將延續2016年7月號專題中,頗具啟發性的兩篇對原住民文化的論述,呈現出有別於主流文學思潮之外的思路。本期從〈屬靈的人〉開始,談論在某些族群中,人如何成為「屬靈」的,介於靈與人之間的媒介。
本期的「挑戰秘密讀者」,擔綱的則是比較溫暖的散文集:湖南蟲的《小朋友》。三位評論者同時談論這部引用了大量動畫元素的散文集,在「主題寫作」、「自我揭露」或「抒情強度」上,各有判斷。而評論〈爛泥中的詩與刀:從陳強華事件看馬華文學社群的理性與感性〉談馬華文學社群對數年前陳強華抄襲事件的反應,以及「抄襲發生後,如何重估一名詩人的文學史定位」的提問,都有足以讓台灣讀者借鏡參照之處。
鄭聖勳有一首〈末日〉,是這樣開頭的:
星期二
沒有你的消息
我不需要今天
好想對你慌張的說著種種言不及義的事
好想聞聞你的味道
好想聽聽你的聲音
好害怕漸漸得學會很多個不需要的今天
這樣子結束這篇編輯室報告,好像嫌有點濫情了。不過,他是那麼寬容的人,一定不會責怪我們的。
▌目錄
編輯室報告:不想再做的專題
【專題:故事才剛開始,我們卻已哀悼——鄭聖勳紀念專號】
1. 散律的誕生──談鄭聖勳《少女詩篇》
2. 生命不潔永存——讀鄭聖勳詩
3. 記聖勳:他如何看待ACG,以及,在那之內的自己
4. 故事才剛開始:我們卻在哀悼
5. 刻舟求劍
6. 鄭聖勳年表、近期著作目錄選
【專欄:與島嶼相談】
屬靈的人
【專欄:挑戰秘密讀者】
1. 寫出一本書:讀湖南蟲《小朋友》
2. 對你還沒有這麼大的興趣
3. 視線轉移處,敘事偷換時:讀湖南蟲《小朋友》
4. 作者回應:幸福的大雄
【書評】
1. 爛泥中的詩與刀:從陳強華事件看馬華文學社群的理性與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