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志弘作品選2001~2016)

5 / 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2355336
  • 頁數:504 頁
  • 出版日期:2016/09/03

Design by wangzhihong

書中的一個記號,台灣現代主義設計先行者

開創平面美術新風格,記錄知識流動的輝煌時代

  十六年來不斷潛入作者的世界

  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拆解、連結及演繹

  用秩序的詩意、極致的距離感築造閱讀者的朝聖路徑

  以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記錄知識流動的璀璨歲月

  創造出的純粹性徹底改變一個時代的設計面貌

  為近代台灣出版留下獨特風景

本書特色

  國際級水準,世紀珍藏!

  ◆平面設計史上第一:全書504頁,收錄211本書、572個圖像、30000字,是台灣最具分量的平面設計師作品選,探見一個現代主義平設計師風格的誕生與成長軌跡,以及觀察台灣或亞洲設計的發展。

  ◆出版史上第一:全書以時間軸方式呈現台灣2000~2016的出版及閱讀風貌,用設計記錄下二十一世紀初至今的知識饗宴,一覽台灣近代書籍設計風格的演變脈絡。

  ◆製作規格第一:全書製作堪稱台灣出版史上最高規格,內文使用的 VENT NOUVEAU,是日本最大紙商竹尾最頂級的塗佈紙系列,由設計師暨建築師矢荻喜從郎監制,顯色佳,隨著油墨不同程度的重疊,產生出微妙的光澤差異,同時具備豐富的手感,也是原研哉的愛用紙。

  ◆現身說法第一:從不公開演說的王志弘,第一次一口氣親筆寫下100本書的發想原點與構思過程,他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大都藏在這本書裡。

  「我在書籍設計中磨練技巧、尋找到方向,更重要的是建立起ㄧ個屬於自己的設計觀,展示在大眾面前。並於折口的ㄧ角留下屬於自己的記號: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Design by wangzhihong是圖錄的部分,收錄2001年至2016年中的部分作品,Text by wangzhihong則是針對其中100本書,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當時的一些想法,兩者完全依照年份安排,讀者可以從中完整瀏覽ㄧ位設計師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在出版設計上的各種試探與衝撞的成果。」--王志弘

  身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的王志弘

  在出道成立工作室十六年、人生最佳停頓點的時刻

  以中英日三語版本,交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創作_________

  ◆為什麼想出這本書?

  一個創作者大概要到四十歲,作品的質量才會達到穩定的水平,2016年,我已四十歲,算是一個停頓點,

  一個舊階段的結束跟新階段的開始,此刻出書可作為這段時間成長與改變的一個紀錄。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一本圖像的紀錄與文字的紀錄。

  我從2000年開始成立工作室,以平面設計為主,書籍的封面裝幀設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我挑選了這十六年間的211本作品,用圖錄方式記錄台灣封面設計的發展,再從中挑選100本書,

  以中、英、日三種語言,述說設計當下的靈感與構想,那段期間也是台灣出版蓬勃發展、知識大量引進的一個盛世。

  ◆書的樣貌如何?內容結構又如何?

  全書504頁,方背硬殼精裝,

  內文使用的新浪潮,是日本最大紙商竹尾最頂級的塗佈紙系列,

  特別訂抄進口,從設計到印製是國內設計書規格最高的一本。

  作品選分成兩個部分:

  第ㄧ部是圖錄:design by wangzhihong.com,360頁,十六年211本作品的圖像演出,從裡到外。

  第二部是隨筆:text by wangzhihong.com,106頁,記錄100本作品的設計構想,理性與感性。

以上兩部分都依年分呈現,可以看出作者的創作軌跡,也可以盡攬台灣二十一世紀初至今文學小說、人文社科、藝術設計類書的引進,以及相關知識的累積和閱讀趣味的演變。

  ◆這本書想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感受?讀者又該如何觀看這本書?

  全書無論圖錄或隨筆皆以時間軸的方式安排,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將「時間感」放進去。

  2001~2016年台灣的平面設計起了不小的變化,出版內容在不同時期也有些特徵,讀者可以透過時間軸的安排,感受書籍的各種變化,瀏覽出版業與設計者的成長過程,與彼此間互相影響的結果。

  我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出版社提升紙張品質,捨棄上P讓紙張呼吸,讓手能直接觸摸到紙,早期鼓勵使用歐洲美術紙,近年則力薦日本竹尾的產品,本書使用竹尾最頂級的新浪潮紙,就是要帶給讀者最好的印刷品質與觸感。

  ◆從台灣或其他國家藝術設計書看,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書中收錄的作品來自台灣各出版社的邀約,這十六年台灣出版社百花齊放,從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來到穩健的成熟期,這些作品可說是作者、出版社與設計者三方的想像,可以當作設計史料來看,直視我創作過程的變化,以及對他人的影響,也可以當作觀察台灣或亞洲設計變化的資料來看,更是探勘台灣出版產業2000-2016年多元樣貌的一個入口。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