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一書聚焦八年抗戰,其規模空前巨大且冗長,日軍採高壓的戰略,大舉屠殺平民,與中國初期越挫越勇的民族性兩相衝突,使中國在物質與精神皆受到巨大的破壞,大批難民開始流亡。為了生存,個人、親族、社會的道德羈絆嚴重斷裂,相互背叛。作者重新審視這段時期,將戰爭放在社會變遷的中心位置,指出長期的動盪不安,對社會所形成的後遺效應,是難以估計的。
「文革的暴行正是八年抗戰動盪之下的結果,這場戰爭結束不過才二十年,文化大革命於焉展開。戰爭時期對中國社會造成暴力與分裂破壞,隨之而來的是動盪的一九五○年代,導致了社會解體和分裂,使得人們得以輕易的相互殘殺。」作者戴安娜說。
抗戰前,中國共產黨只是一小群屢遭痛擊的餘黨;抗戰後,卻在物質與精神的廢墟中,建立了新的社會。作者從記憶研究、創傷理論的視角切入,站在抗日浩劫的中心處,凝視受苦難的人們,重新理解歷史的弔詭。她指出:「馬克思那句最知名的箴言:『歷史會重覆,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說過:『那些不能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對過往的無知會帶來重蹈過去錯誤與暴行覆轍的危險。這同樣也意謂人們無法正視、承認過往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或是去糾正、補償這樣的損失。」
在歐洲,有大量的研究,反思猶太大屠殺中人性的不可思議;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一直也揮之不去,作者回到八年抗戰,銘刻已被遺忘的記憶,為人性的暗影,互信感的喪失做最強而有力的解釋與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