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
4.3
/
3
作者:
郭鴻標
、
賴品超
、
龔立人
、
賴品超、郭鴻標、龔立人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9628509546
頁數:
140 頁
當代神學家
當代神學
完讀書評
3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信義宗小學徒
寫了書評。
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
這本書是十年前買的,當時也沒多認真看,但是現在開始需要面對Pannenberg和Hauerwas,才發現這本書的寶貴。本書分別由三位作者(賴品超、郭鴻標、龔立人)撰寫三位當代神學家:Cobb, Pannenberg和Hauerwas的神學導介,以及對當代華人處境(嚴格來說是香港華人教會處境)的意義。雖然是10年之後,但是神學導介的部分的確是相當精采。至少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快速掌握Pannenberg和Hauerwas神學輪廓的捷徑。
讚
回應
分享
vince.sh.liu
寫了書評。
「郭鴻標、 賴品超、龔立人:《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書後感
「郭鴻標、 賴品超、龔立人:《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書後感 偶然借到這本介紹柯布(Cobb)、潘能博(Pannenberg)和侯活士(Hauerwas)的書。給引我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是早前讀過一本介紹Hauerwas的《非凡的凡民》,另外就是對Cobb提出的「歷程神學」感興趣,對照一下我所相信的「神是會變動的」與他所講神學是會「創造性轉化」會否有關係。 Cobb的歷程神學 我相信神是會變動的。基督降世為人的重點不只是在於他的死與復活,他的死與復活是應該放在他整整的一生去看:由出生、長大、受洗、傳道、與門徒和身邊的人互動、教導、受難、受死到復活和升天。耶穌降世的重要,更在於我們除了以舊約中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了解神之外,我們竟可以從祂取著人的樣式,讓我們了解和體會真理。以致,與此同時,我們亦看到神願意以人的角度了解和體會人的需要。 然而,我仍在思考Cobb所說:「作基督徒的原因,毋須或不應是一個宗教原因,就是說基督教是最好的宗教。應該論證的毋寧是,基督教更加與事實相符,及或是更恰當地顯出和滿足人──作為一個個人及社會性存有──的終極需要。」(頁9) 我認同是無需要說基督教是「最好的宗教」,但同樣我也不覺得需要如後者所言顯出基督教是能滿足人「終極需要」。縱然,我們可以在這個信仰系統下尋找方式去面對生活,但我總相信應付人的終極需要並不佔有一個如此關鍵的位置。 這有可能是出於我的偏見。在我看來Cobb 所描述的轉變,目的就是要推演出他「生態神學」的一套,因此不惜將基督教化約成為種種價值以建立「生態神學」的系統。正如書中所言,「這會否在轉化中失去基督教的本質呢?不斷的轉化以符合時代需要又是否與忠於基督互相衝突呢?或許更根本的問題是,甚麼叫做基督和忠於基督?」(頁12) 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與其他系統(即不同宗教、世界思潮)互動時,我們應該抱著甚麼態度。我們是認為我們的信仰與其他系統有「質」的差異,我們仍相信我們的信仰就是真理,即使我們所掌握的真理因著人的缺憾或有不足,以致我們要從其他系統吸納資源,以完善我們的信仰;抑或我們是認為基督教的地位與其他系統只是在掌握真理的「量」有所不同,以致彼此需要互動以一同追求一個「更客觀、更普世」的真理呢? 無疑,在運作層面兩者分別未必很大,「隻眼開隻眼閉」甚至是沒有分別。不過,我想在建立一套演變中的神學觀,就必須提出以甚麼作為演變的基礎(譬如說聖經)。若果只是單單描述「基督就是在世而又屬世的創造性的轉化歷程」(頁13),我們或許就應該回到聖經中耶穌的事件中提出這說法的因由。倘若,我們只以哲學的角度描述這個真理觀,這最終就不再成為一個以基督宗教為根基的信仰觀。 另外,我十分同意Cobb 對神學的理解。「神學的任務不單是要描述世界或合理地解釋世界或基督教的觀念,而是最終要改變世界。神學家之責任與角色,不是冷眼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世界之轉化的人。」我想,這不單是指神學家,作為一個基督徒也應如是,甚或每個基督徒本身就要面對他作為神學家的角色,明白到當他與人分享見證和信仰時,就是在宣講自己的一套神學觀。 Pannenberg 的歷史詮釋 讀到Pannenberg 強調詮釋的重要時,多少比較對我的口味。總的來說,我的看法是閱讀聖經必須放在整個歷史脈絡(包括事件發生時的歷史、寫作時的背景等等)中去閱讀。我們沒有門徒的幸運,有機會和耶穌一同生活直接了解他的想法(然而,聖經中亦常說門徒往往都不了解耶穌的心意,甚至到耶穌臨死前他們仍爭排位),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和聖經有一段不少的距離,譬如書中就有提過「以色列的創造觀念由救贖經驗孕育產生,及至在被擄時期,創造的記載才安置在創世記的起首。Pannenberg 一方面吸取當代舊約聖經研究的成果,從經文的歷史鑑證中推論以色列的創造後於救贖觀念而形成。」(頁69)那麼,當我們要理解上帝七日創造天地時,若單純採取字面的理解,就會忽略了故事的真正含意。所以,閱讀聖經無疑是一個浩大工程,我們必須花時間去了解為何作者當年會如此寫,以及那內容在當時的處境如是、但又要如何放在現今的社會。 詮釋令我們陷入永恒的不安,我們總不會知道真相。Pannenberg 提出基督論的基礎問題:「究竟基督論建基於當年歷史的耶穌或是當今我們所經驗的信仰中的基督呢?」(頁64)但無論是「當年歷史的耶穌」抑或是「當今我們所經驗的信仰中的基督」,我們都離不開詮釋的困難,甚至我們根本就沒可能分清我們的信念是出於我們自己,抑或真正呈現上帝的真。 當然,我們的信仰中仍有那不可或缺的聖靈。就如文章作者郭源標所言,指Pannenberg 比較重視信仰中的聖經詮釋部分,但卻未有重視聖靈的工作。郭提出:「這種論點優點是強調上帝啟示的歷史真實性,弱點是未能容納聖靈在其中感化人心的工作。究竟Pannenberg 所提在歷史事件中的特殊引導能力,可否解釋成為聖靈的一種啟迪呢?」(頁60) 誠然,聖靈可說是我在信仰中最不明白的環節,於我而言是一個尚待尋索的奧秘。這就如信仰本來上就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尋索的奧秘。 Hauerwas 的教會觀 如上面提到的Cobb,Hauerwas 也重視神學的實踐性。「Hauerwas 指出,他對基督徒倫理的興趣是因他對系統神學的懷疑,尤其是當系統神學受著哲學挑戰,為要驗證神學宣稱的真實性時,神學就變成一套邏輯實證論,這使基督教信仰變得抽象和脫離信徒生活。因此他相信任何對信仰的表達皆不能忽略神學信念的實踐性。」「基督教信仰的真實和意義不單在乎與本體論的關係,亦關乎它如何塑造我們日常生活的言語和品格。」(頁95) Hauerwas 十分強調教會在現世中的角色,在我看來倒有一份「既濟但未濟」的情懷,明知在現世並不可能實現基督的國,但仍要抱持如基督的犧性精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 只不過當Hauerwas 將教會理解作一個另類群體,很容易讓教會變成一個參與社會政治運作的壓力團體,甚至由於自視為掌握真理的群體,變得無意與其他群體妥協,將與世俗的不協調理解成異見者的墮落。 當然,我們根本就沒有可能跳出這種是非對錯的觀念。只不過,若一切抱著是非只是相對的看法,最終只會衍生出一個「沒有行動」的行動。我的看法是,當我們彼此終歸沒有辦法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時,我們仍有一個責任冒險地迎向未知,而不是單單的留在原地。 最後,補充一句。以上的書後感不過是我個人在閱讀《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一書的得著,有些不感興趣的段落我坦言是跳過不讀的,所以我對這三位神學家的了解必然是不足、甚或可能有錯誤。寫下這篇書後感,一方面是希望有人竟然樂意指正我誤讀的地方;另一方面,不過也是借這個文本,整理一下我當下不完全的神學觀。
讚
回應
分享
liusaiho
寫了書評。
「郭鴻標、 賴品超、龔立人:《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書後感
「郭鴻標、 賴品超、龔立人:《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書後感 偶然借到這本介紹柯布(Cobb)、潘能博(Pannenberg)和侯活士(Hauerwas)的書。給引我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是早前讀過一本介紹Hauerwas的《非凡的凡民》,另外就是對Cobb提出的「歷程神學」感興趣,對照一下我所相信的「神是會變動的」與他所講神學是會「創造性轉化」會否有關係。 Cobb的歷程神學 我相信神是會變動的。基督降世為人的重點不只是在於他的死與復活,他的死與復活是應該放在他整整的一生去看:由出生、長大、受洗、傳道、與門徒和身邊的人互動、教導、受難、受死到復活和升天。耶穌降世的重要,更在於我們除了以舊約中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了解神之外,我們竟可以從祂取著人的樣式,讓我們了解和體會真理。以致,與此同時,我們亦看到神願意以人的角度了解和體會人的需要。 然而,我仍在思考Cobb所說:「作基督徒的原因,毋須或不應是一個宗教原因,就是說基督教是最好的宗教。應該論證的毋寧是,基督教更加與事實相符,及或是更恰當地顯出和滿足人──作為一個個人及社會性存有──的終極需要。」(頁9) 我認同是無需要說基督教是「最好的宗教」,但同樣我也不覺得需要如後者所言顯出基督教是能滿足人「終極需要」。縱然,我們可以在這個信仰系統下尋找方式去面對生活,但我總相信應付人的終極需要並不佔有一個如此關鍵的位置。 這有可能是出於我的偏見。在我看來Cobb 所描述的轉變,目的就是要推演出他「生態神學」的一套,因此不惜將基督教化約成為種種價值以建立「生態神學」的系統。正如書中所言,「這會否在轉化中失去基督教的本質呢?不斷的轉化以符合時代需要又是否與忠於基督互相衝突呢?或許更根本的問題是,甚麼叫做基督和忠於基督?」(頁12) 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與其他系統(即不同宗教、世界思潮)互動時,我們應該抱著甚麼態度。我們是認為我們的信仰與其他系統有「質」的差異,我們仍相信我們的信仰就是真理,即使我們所掌握的真理因著人的缺憾或有不足,以致我們要從其他系統吸納資源,以完善我們的信仰;抑或我們是認為基督教的地位與其他系統只是在掌握真理的「量」有所不同,以致彼此需要互動以一同追求一個「更客觀、更普世」的真理呢? 無疑,在運作層面兩者分別未必很大,「隻眼開隻眼閉」甚至是沒有分別。不過,我想在建立一套演變中的神學觀,就必須提出以甚麼作為演變的基礎(譬如說聖經)。若果只是單單描述「基督就是在世而又屬世的創造性的轉化歷程」(頁13),我們或許就應該回到聖經中耶穌的事件中提出這說法的因由。倘若,我們只以哲學的角度描述這個真理觀,這最終就不再成為一個以基督宗教為根基的信仰觀。 另外,我十分同意Cobb 對神學的理解。「神學的任務不單是要描述世界或合理地解釋世界或基督教的觀念,而是最終要改變世界。神學家之責任與角色,不是冷眼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世界之轉化的人。」我想,這不單是指神學家,作為一個基督徒也應如是,甚或每個基督徒本身就要面對他作為神學家的角色,明白到當他與人分享見證和信仰時,就是在宣講自己的一套神學觀。 Pannenberg 的歷史詮釋 讀到Pannenberg 強調詮釋的重要時,多少比較對我的口味。總的來說,我的看法是閱讀聖經必須放在整個歷史脈絡(包括事件發生時的歷史、寫作時的背景等等)中去閱讀。我們沒有門徒的幸運,有機會和耶穌一同生活直接了解他的想法(然而,聖經中亦常說門徒往往都不了解耶穌的心意,甚至到耶穌臨死前他們仍爭排位),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和聖經有一段不少的距離,譬如書中就有提過「以色列的創造觀念由救贖經驗孕育產生,及至在被擄時期,創造的記載才安置在創世記的起首。Pannenberg 一方面吸取當代舊約聖經研究的成果,從經文的歷史鑑證中推論以色列的創造後於救贖觀念而形成。」(頁69)那麼,當我們要理解上帝七日創造天地時,若單純採取字面的理解,就會忽略了故事的真正含意。所以,閱讀聖經無疑是一個浩大工程,我們必須花時間去了解為何作者當年會如此寫,以及那內容在當時的處境如是、但又要如何放在現今的社會。 詮釋令我們陷入永恒的不安,我們總不會知道真相。Pannenberg 提出基督論的基礎問題:「究竟基督論建基於當年歷史的耶穌或是當今我們所經驗的信仰中的基督呢?」(頁64)但無論是「當年歷史的耶穌」抑或是「當今我們所經驗的信仰中的基督」,我們都離不開詮釋的困難,甚至我們根本就沒可能分清我們的信念是出於我們自己,抑或真正呈現上帝的真。 當然,我們的信仰中仍有那不可或缺的聖靈。就如文章作者郭源標所言,指Pannenberg 比較重視信仰中的聖經詮釋部分,但卻未有重視聖靈的工作。郭提出:「這種論點優點是強調上帝啟示的歷史真實性,弱點是未能容納聖靈在其中感化人心的工作。究竟Pannenberg 所提在歷史事件中的特殊引導能力,可否解釋成為聖靈的一種啟迪呢?」(頁60) 誠然,聖靈可說是我在信仰中最不明白的環節,於我而言是一個尚待尋索的奧秘。這就如信仰本來上就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尋索的奧秘。 Hauerwas 的教會觀 如上面提到的Cobb,Hauerwas 也重視神學的實踐性。「Hauerwas 指出,他對基督徒倫理的興趣是因他對系統神學的懷疑,尤其是當系統神學受著哲學挑戰,為要驗證神學宣稱的真實性時,神學就變成一套邏輯實證論,這使基督教信仰變得抽象和脫離信徒生活。因此他相信任何對信仰的表達皆不能忽略神學信念的實踐性。」「基督教信仰的真實和意義不單在乎與本體論的關係,亦關乎它如何塑造我們日常生活的言語和品格。」(頁95) Hauerwas 十分強調教會在現世中的角色,在我看來倒有一份「既濟但未濟」的情懷,明知在現世並不可能實現基督的國,但仍要抱持如基督的犧性精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 只不過當Hauerwas 將教會理解作一個另類群體,很容易讓教會變成一個參與社會政治運作的壓力團體,甚至由於自視為掌握真理的群體,變得無意與其他群體妥協,將與世俗的不協調理解成異見者的墮落。 當然,我們根本就沒有可能跳出這種是非對錯的觀念。只不過,若一切抱著是非只是相對的看法,最終只會衍生出一個「沒有行動」的行動。我的看法是,當我們彼此終歸沒有辦法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時,我們仍有一個責任冒險地迎向未知,而不是單單的留在原地。 --- 最後,補充一句。以上的書後感不過是我個人在閱讀《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一書的得著,有些不感興趣的段落我坦言是跳過不讀的,所以我對這三位神學家的了解必然是不足、甚或可能有錯誤。寫下這篇書後感,一方面是希望有人竟然樂意指正我誤讀的地方;另一方面,不過也是借這個文本,整理一下我當下不完全的神學觀。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郭鴻標
作者其他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4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