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秦始皇的秘密
李開元教授歷史推理講座
4
/
1
作者:
李開元
出版社:
中華書局(北京)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7101067125
頁數:
228 頁
出版日期:2009/07/01
歷史研究與評論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tglin
寫了書評。
李開元《秦始皇的秘密》/《秦謎》
這是李開元先生繼《秦崩》之後的作品。原來中華書局的簡體中文版書名為《秦始皇的秘密︰李開元教授歷史推理講座》,而台灣這邊由聯經所出版的正體中文書名改成了《秦崩︰秦始皇的秘密》。就「吸睛」效果而言,似乎台灣正體中文版比較強,而且恰與前一本書名《秦崩》構成方便記憶的口號標題。大體上說來,TG 個人也與作者前作一樣,覺得本書所帶給自己的「新知識」相當豐富,讓自己針對過去許多「視而不見」的主題再重新地加以思索一番。 《秦謎》一書的寫作方式有些特別。李先生以一位不具名的「歷史偵探」的口吻,為秦始皇本人相關的四個案子,一一分析解構,作出歷史推理方面的論述。內容呈現出某些創作小說的風味,但實際上所作的卻是貨真價實的歷史研究。本書所要「偵破」的四大案為︰ 秦始皇的生父是不是呂不韋? 秦始皇即位之後與異母弟成蟜、假父嫪毐、仲父呂不韋的關係? 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是誰? 秦始皇的後宮為何在歷史記載裡完全闕如? 以下 TG 也就這四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對本書的讀後感。 關於呂不韋獻有孕在身的舞姬「趙姬」給嬴異人,讓自己的兒子充當秦國國王一事,以前 TG 就覺得「不太可能」。以往讀司馬遷《史記》帶給我的一條法則,就是「傳奇性」太強的故事,心裡通常都必先存個疑。所以在後代說書人所撰寫的《秦漢演義》中,就必須弄出個「趙姬懷胎十二月生秦始皇」(為了不讓嬴異人起疑)這種莫名其妙的橋段出來。 李開元先生在本書中不斷地強調,獻上有孕的趙姬給這位落魄的外國王子,基本上是不可能辦到的。而且就動機而言,只要讓嬴異人登上秦國王位,他的獲利就已經達到「無數」(實際上也真的成功了),完全不需要再搞這種讓自己親生兒子代換的低能把戲。TG 完全相信這種論點。 不過讓 TG 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是作者將時間大體相近的楚國「春申君」的故事提出來。在《史記.春申君列傳》裡頭,也有這段「獻有孕之女與楚王」,而其下場則是被謀劃人之一的李園所殺。這段 TG 一向當作獨立的小花絮故事,經作者這一排比,立刻讓自己感到一種茅塞頓開的獲知喜悅。由於人的創作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同樣的「好故事」,大家都喜歡拿來不斷地套用。「春申君獻李園妹與楚頃襄王」一事,正好就等同於「呂不韋送趙姬與嬴異人」,只有人名作了調整。因此,這種傳奇到不可能的故事情節,背後目的都是後來掌權者,為醜化前朝政敵所編造的惡毒謊言。 === 關於「嬴成蟜」在史冊上的偶爾出現與消失一事,李開元先生所引入的一種重要觀點,就是秦國宮廷內的「外戚勢力」之間的鬥爭。作者認為,「呂不韋/趙姬」在嬴異人歸國之後(即孝文王、莊襄王年代),所代表的是「趙國」和原來的「楚系外威」勢力的結合。而嬴異人的生母「夏姬」則代表另一股勢力較小的「韓系外戚」的勢力;「成蟜」本人則讓是嬴異人與韓國公主所生下的兒子、與秦始皇為同父異母的兄弟。作者認為,年少的「嬴成蟜」一出使,便幫秦國獲得韓國的領土並受封為「長安君」,背後代表韓國希望在秦國宮廷內,扶持一股「親韓」的勢力。 作者論及「夏姬」出身於韓國,是將「夏」與戰國的「韓國」地理位置來作出連結。說實話,TG 個人覺得這種推論比較迂迴牽強。由於上古王朝的「夏」是在文字之前的王朝,位置究竟在什麼地方,不太容易肯定;至於西周時代自認為夏王朝後裔的「杞國」,在東周時就成了齊魯的附庸國,進入戰國時期就已滅亡。所以「夏」和「韓」的關係,是否能如作者這樣湊在一起,我個人持保留的態度。而嬴成蟜獲得韓國領土,以及他最後反叛失敗亡命趙國,也很難確定和「韓國」的關係。不過,TG 完全同意作者在這方面的基本觀點,「夏太后」與「嬴成蟜」,應該是秦王嬴政朝廷中,與「楚/趙外戚」互相抗衡的另一股勢力,因此這位王弟後來的叛逃,也應該源自於宮廷鬥爭失敗所致。 而作者在這裡還提到了嫪毐出兵攻擊的對象,不可能是嬴政本人,更不可能是想把嫪毐和帝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拱上秦國王位。TG 完全讚同這一點。放諸中國漢人所建立的王朝歷史,似乎還沒有因為「母系血緣」來繼任王位/皇位的例子。兩個趙國人(嫪毐和趙姬)的兒子,除非搞出刨根的革命,否則根本不可能登上嬴姓秦國的王位(同理可證,當年楚系外戚的華陽夫人,必須援引呂不韋支持的嬴異人,因為這位落拓王孫流的是嬴姓血統;否則華陽夫人當年乾脆找自己的羋姓表親來當養子不就行了,何必拉拔這位爹不疼娘不愛的王子?)所以,嫪毐出兵蔪年宮的「叛亂」,在起事者自己的觀點之下應該是「清君側」——清除嬴政身邊的楚姓外戚勢力。 當然,作者提及太后畜養面首一事,TG 也十分讚同。不止秦國如此,戰國不少國家也都如此(比如蘇秦可能就是燕太后的面首),在當時應不足為怪,只要默默地進行,關乎體面,不多張揚就行了。 === 第三案,也就是過了成蟜之亂、嫪毐之亂、呂不韋倒台之後,秦國的相國出缺一事,作者從文獻中爬梳、據出土文物(《睡虎地秦簡.編年記》、秦戈銘刻、中,推論出「昌平君熊啟」這位秦廷內曾出現的重要人物。正如 TG 最喜歡說的,皇帝也是人,不可能自己一人處理所有的國務,一定需要統治階層裡的實力者幫助,也就是相國、丞相、宰相、三公、首輔、總理等名目的這類人士的存在。 在李先生的整理之下,他認為秦始皇成年禮之後,宮廷內的楚系外戚勢力已然「獨大」,所以這位華陽太后的庶弟、也是秦始皇本人(養)表叔的「昌平君」,非常可能就是在呂不韋之後擔任秦國的相國一職。後來當華陽太后過世,楚系外戚勢力根基消失,加上秦始皇勉力抓取勢力,使得昌平君遭到罷黜。其後,當秦國全力滅楚時,昌平君為了自己的故國,在「郢陳」一地舉兵反秦,從背後打擊秦將李信軍。接著,秦始皇紆尊請求老將王翦出動秦國六十萬大軍,滅了楚國,最後也消滅掉受項燕擁立為繼任楚王的昌平君。 這是一段猶如散亂拼圖般而湊出的過程。在作者的理論下,這位秦始皇的表叔在長期擔任相國之後的年表(以「秦王政」作紀年)為︰ 21 年,昌平君罷相,王翦告老。昌平君居於秦楚韓交界的「郢陳」,就近監視反秦勢力。 22 年,秦將李信征楚。昌平君聚郢陳之眾反秦,從後方消滅廿萬李信的征楚大軍,秦軍慘敗。 23 年,王翦復起,傾秦國所有兵力,率六十萬征楚,擊破昌平君,並俘虜楚王「負芻」(昌平君的兄長)。昌平君在項燕擁戴之下,東赴淮南自立為楚王。 24 年,王翦、蒙武攻擊楚國的「流亡政府」,秦軍勝利,昌平君身死,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作者對這件事的分析,這個案子與前、與後的另兩件,都有環環相扣的關係。但這位主宰秦國朝政十二年的相國,在他的手中滅了韓國、趙國,大破燕國與魏國的一代名相,為何在《史記》中幾乎見不到太多的蹤影,和前此的穰候魏冉的功業描述份量,完全不能相比,其原因可能還是「面子問題」︰因為這位助秦國稱霸有巨大功勞的人物,最後也讓秦國在征楚時栽了個大跟斗。因此一當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就要淡化這個角色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在秦始皇命令他派兵平定嫪毐之後,他再次出現於史籍時,便成了楚國殘餘勢力的「亡國之君」了。 不曉得學界對這位「隱藏十二年的秦國宰相『昌平君』」的普遍看法如何?TG 目前讀了這一段李開元先生的理論,覺得十分有趣。 === 至於第四案,或許也是大家比較少問、但一問之下卻都難以回答的大問題︰「秦始皇的皇后是誰?」或者說,「秦始皇的後宮情況為何?」 由於秦始皇在傳統的史論中(特別是漢武帝以後的普遍觀點)幾乎是個負面形象的人物。但在我們對負面帝王將相的修理套語中,「荒淫無度」是非常容易使用的廉價大帽子。但無論如何,要把秦始皇的女人拿來利用,竟發現「沒有素材可用」的窘境(孟姜女那種粗糙的民間傳說就不談了……)。可見得在秦始皇統一之後,焚書與控制言論的情況下,秦國史記已經將這些宮廷的女士紀錄全都抹掉了。 作者從其它的途徑來分析。「外戚」既然在秦國宮廷裡扮演過相當的角色,當然在統一之後也不可能就此消失。李開元先生認為,以當時中國貴族的習慣,男性成員在成年禮之後,按照禮俗,接下來便是婚禮。我們都曉得秦始皇成年禮發生的嫪毐之亂,因此秦始皇的大婚必然是在「楚系外戚」的安排之下進行,所以這位「秦始皇后」應該就是楚國人,並生下兒子「扶蘇」。 關於這種「秦始皇后」為楚人的另一條佐證,則是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反秦時所舉的口號,「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氣氛之下,陳勝的張楚政權抬出過去楚國名將「項燕」之名來凝聚反秦勢力是合理的,但還拿出「扶蘇」未死的理由,乍看之下可以「扶蘇性情仁厚」來作為理由,但扶蘇畢竟是秦始皇的長子,嬴秦王朝的繼承人,再仔細一想,卻顯得不合邏輯了。作者引日本學者藤田順久的理論認為,扶蘇之母、也就是「始皇后」是個楚國公主,甚至是「昌平君」的近親,因此反秦勢力、「亡秦必楚」,該是讓擁有楚國血統的扶蘇來當作領導者。所以「扶蘇」、「項燕」兩人並立,在當時人們的認知之下完全合理。TG 讀到這裡,感到一股振奮之情。 除此之外,由秦二世胡亥對趙高的態度來看,作者認為胡亥並不是低能者,卻仍然全心全意地信任,指鹿為馬,甚至在臨死之前還懇求見丞相趙高一面,似乎指出「親族」方面的樞紐連結。所以李開元先生推測,胡亥生母該是趙國人,而趙高出身於趙國王室,代表他們都屬於「趙系外戚」這個次團體的成員。由於太子之位未在秦始皇生前確定,因此扶蘇與胡亥兩人,象徵著「楚系」和「趙系」兩方的宮廷鬥爭。 === 由於 TG 過去曾由《劍橋中國史.秦漢篇》的「東漢外戚」觀點中,獲得不少觀看歷史的新視野,因此當 TG 閱讀到本書的分析時,覺得這是相當引人入勝的觀點,讓自己獲益匪淺。 以前我們讀戰國史時,總是非常容易以「後見之明」的想法,講某某國怎麼那麼笨、為什麼要和如狼似虎的某某國合作乃至被反咬一口。TG 相信古人絕對沒有那麼「笨」或那麼「無能」,每個檯面人物都是鬥爭天擇之下的精英產物。之所以讓後人拿來當成笑柄的,有許多反倒是我們今天不懂當年的時空環境所致。 從「外戚」的角度來切入,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戰國時代的各個一等大國,其統治層級之間是互相通婚的,各國王室或貴族,彼此都是一家表親,幾乎就跟中世紀的歐洲各國王室相同。我們後人會以秦昭王扣留楚懷王一事,來取笑楚王的愚蠢(這有一半是因為屈原故事的文學渲染效果……);但若從親屬關係來看,秦昭王是楚國王女「宣太后」的兒子,秦楚兩國王室有十八代的通婚友好關係,表哥表弟叫得親熱,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怎麼能想到對方突然翻臉?除此之外,就和後來的「和親政策」一樣,假設某國的太子登上王位之後,他豈能臉不紅氣不喘地發兵打外公家不成?新任的太后與這股外戚集團,可能就第一個帶頭反對,甚至搞出個王宮政變出來……TG 沒有仔細地爬梳分析,但相信在這種角度之下,韓國、燕國這兩個「戰國七雄」中常被嘲笑的國家,其外交手腕可能不見得低於那些傳統的軍武強國。因此,這類錯綜複雜的國際多角關係,絕對不是後人拿著「合縱好、還是連橫好」這種象牙塔的理論能夠解釋的;換句話說,假如把這些專講道德的史學家放到關鍵的現場去,他們的表現只會更糟(立刻被消滅)、而不會更好。 這是一部可以帶給人們許多啟發觀點的好書,特別值得喜愛秦漢史的讀者閱讀。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李開元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中華書局(北京)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2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