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Readmoo 分享書
分類總覽
中国天文大发现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中国天文大发现
4
/
1
作者:
陈久金
、
张明昌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7807135869
頁數:
273 頁
出版日期:2008/04/01
中華
思想:文化/哲學/宗教...
二手的
科普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tglin
寫了書評。
《中國天文大發現》
本書開頭的第一篇、第二篇,即「彝族的十月曆」與「黃帝的陰陽五行曆」,嚴格說來,並不符合本書書名的「中國天文大發現」之意,而變成了宣傳作者本人的學說研究論文。扣除掉這兩篇的「置入性行銷」之後,本書的確顯現出兩位作者,對古代與現代中國天文學者的成就工作整理,兼顧考古、科學普及兩個方面,相當值得一讀。 === TG 會找找來這本書起源,是由於先前在閱讀《周易》時所遇到的困境,也就是讀到〈需卦.上六〉的爻辭︰「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雖然 TG 當時讀到〈需卦〉就罷手不再看下去了,但這個「不速之客三人」一詞(馬王堆帛書出土的文字,與此相同),卻一直掛在心中。因為〈乾卦〉和〈坤卦〉的卦爻辭,很明顯地都可以從「天象」來作出樸實的解釋,毋需用到哲學或術數的方式;那麼,這條〈需卦〉的「不速之客」,是否也可以同樣地用星空的天象來解釋,而不是專搞一堆曲折迂迴的神秘學方法呢?TG 完全認同顧頡剛的論點,《周易》的「經文」部分,重點在於「卦爻辭」而不是卦象;真正開始搞那種一點都稱不上直接了當的玩意兒的,是《易傳》而非《周易經文》。所以當時 TG 用 Google 找了一下,看到某本書中似乎有把彗星和「不速之客」的關連,而且由於先前已讀過陳久金先生的《中國星座神話》,於是就到博客來訂了這本書。書本到手之後,粗略一翻,發現是我自己搞錯了,本書的「不速之客」與此無關。但無論如何,這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科普介紹書籍。 這本《中國天文大發現》(山東畫報出版社)是由兩人所共同撰寫的,由陳久金先生負責「古代部分」,張明晶先生負責「現代部分」。但一如本書書名所標誌的,本書的目的是談中國,所以 TG 對古代部分比較有興趣;而現代部分,TG 則把它當成一種比例分配不恰當的「天文學概論」來看了。 本書的第一、二篇,或多或少是用來「吵架」用的。陳先生的第一篇提出彝族的「十月曆法」,第二篇則是「陰陽五行曆」與中國傳說的「黃帝」所頒布的曆法;這兩者,都是羌族的用曆,也是《夏小正》上的真正曆法。這是非常有趣的觀點。 TG 對各種理論,覺得都應該持著開放的態度,不需要自我設限。關於是否有「十月曆」的存在,我個人並沒有那麼大的學問可以判斷是非,不過如果現代的彝族真有保留了所謂的「十月曆」,TG 認為那應該要「正名」一下,用「十段曆」或許還比較恰當。除了「月」是個象形文字,而且「月份」在今天已經有根深柢固的概念了;如果彝族真的將一年分成十段,那麼當中任何一「段」絕對和月相無關,今天若提倡出「一年分成十月」,當然容易引起人們第一印象中的反彈了。 或許有人會想到,古代地中海文化圈傳出來的太陽曆,其「月份」也不遵循「月相」嗎?不過目前已知的希臘羅馬古曆,原本也是一種複雜的陰陽合曆,所以當中的「月份」在一開始的確是和月相盈虧相關的,並且後來即使拋棄了這項包袱,但一年還是分成「十二個(假象的)月」。然而彝族的「十月曆」,如果真的是從遠古時代便一直流傳至今的話,代表它從一開始便是不管月亮的,只從「太陽出入方位」來判定「年」的週期,那麼 TG 覺得這項理論先從正名為「彝族十段曆」開始,或許會是比較好的標題,行文中也較不易引發混淆。 在流傳至今日的《山海經》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日出之山」與「日入之出」的記載,而且從日出日落方位來判斷一年中的定日,的確符合了一個「太陽年」的週期。陳先生「彝族十段曆」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它能夠根據「日出日落方位」的觀念,直接應合了一年之中「陰陽」和「五行」的概念連結。從北半球地面上的一位觀測日出日落方位的立場而言,夏至日出方位在他(或她)的最北方,然後隨著一日一日地進行,日出方位逐漸朝南,直到冬至當天,日出的方位會在他所見到的最南方。在兩個「至日」之間的日出點,一年之中,每個點都會有兩次日出方位的機會,這就可以把一年分成兩部分︰陰、陽。然後根據人類因為指頭數目的「十進位制」,將一年分成「十段」,一段約 36 日;然後這「十段」再拆成陰陽,便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配五星,十段配十天干,的確有其曆法與制度定立的潛力。 但正如本書在第二篇所提及的,這種「十段曆」的精密程度,絕對比不上從夜晚「恆星」的一年定位,因為太陽的目標太大了,再加上使用人眼來對它觀測的傷害太大,所以它的「沒落」是可以預期的。作者認為,屬於「西羌」一系的「黃帝部落」的曆法,他們是採用太陽出入方位來訂年的「陰陽五行曆」;後來「九黎亂德」,古代掌握大權的新天子廢了五行曆,而改採了使用恆星來定年日的「十二月農曆」。於是以星空來製定曆法的「十二月陰陽合曆」,便成了中國綿延至今的曆制;只有現代的西南彝族保留了黃帝時代的「陰陽五行曆/十段曆」。 談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TG 覺得陳先生舉出的「堯射十日」(或后羿射日),《山海經》中的諸多日出日入之山,以及五行、陰陽的起源,都與這種由太陽出沒方位定年的曆法有關,確實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重大發現」。不過,如果這種「十段曆」真是從遠古時代而流傳到了今日,TG 個人倒是有些懷疑。無論哪一個民族,只要穩定下來過生活的社會,一般人應該都對「日曆」的感覺不會太過蒙昧無知才對。但我們在本書開頭的第一章便見到,研究者竟要如此努力地作田野調查,才能得到「彝族十段曆」的結論;彝族並不是滅絕的民族,彝文也絕非死文字,為何這種社會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學者竟無法直接從當地人民親口獲得,而要經過鄉村耆老藉由片斷的文字和傳說而迂迴得出呢? 因此當 TG 讀完這一章節之後的第一個想法是,就算真有所謂的「彝族十月曆」,那也該是一種「失傳」的文化,不是彝族人真正在使用的曆法。回溯古代,或許有其立論的源由和依據;但觀於今日,還是保守一點比較好些。(至於彝族的「奚波」與《尚書.堯典》上的「羲和」,作者認為是「一聲之轉」的同源,TG 卻完全不能認同。因為這是未將語音流傳的因素考慮進去,猶如「句踐」即「女真」這條理論的荒謬……) 除開前兩篇的爭論,本書古代部分的後面六篇,全都是非常精彩中國古代天文介紹。讓 TG 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中國歲差為何直到四世紀才發現」的問題解答。由於中國星相座標一直是採用「天球赤道」為準,因此當赤北極緩慢地進動時,這項誤差讓中國古代的觀星家所忽略了;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觀測座標「完全不自覺地」跟著移動,直到東晉時期才有虞喜的發現。而地中海文化圈中,他們所採用的是「天球黃道座標」,這種座標原本便會隨著一年的不同時期而變,因此在累積了每一年的「赤經與黃經的些微之差」、以及「赤緯與黃緯幾乎不變」兩種對比之下,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人便確定了歲差的存在。這種看法相當精彩,TG 也相信那應該是正確的解答。 關於本書後半數篇的「現代部分」,TG 比較感到興趣的,竟然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又回到了「古代」(呵呵……)。其實按自己目前的想法,肯定或否認「夏朝」這個王朝的存在,TG 認為我們現代人不應該產生太強的情感振奮或沮喪,而是專看研究的成果有無其精彩性。這個計劃定出了四個年代︰武王克殷、周懿王元年、商武丁的在位年份、否定甲骨文中的「日珥」觀測。關於這四個部分,或許各派學者至今都無法取得完全一致的想法,但大體結論都是相同的,因此 TG 認為這是相當精彩的古代天文與古史的結合。 或許本文作者張明昌先生還能秉持理工科學研究者的基本態度吧。關於夏朝的年份,他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及︰「推定夏商分界年代為公元前 1600 年……推定夏代始年為公元前 2070 年。」而未再更進一步地介紹這兩個年份的依據。如果真能像前面四項有其古代天文的證據,那麼就應該大大方方地表明出來;而文中僅對「夏朝」歷史建議出了一些「框架」,這就代表了「誰也說不準」之意。 以前 TG 在閱讀徐炳昶先生的著作中,曾經提到《尚書.夏書.胤征》中,有「羲和湎淫,廢時亂日……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意思是說在夏王「仲康」的年代,秋天的某月初一,出現了「辰弗集于房」的現象,使得眾人嚇得到處逃竄,因為天象已亂,所以胤侯要宣告羲和之罪,出兵加以討伐。「辰弗集于房」,以前有人認為這代表了該年秋天初一的日蝕,因此就可以據此來定出夏朝「仲康王」的年代。 TG 不曉得「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不是依據這條六十年前便已提出來的「證據」來定夏朝之年。不過從「辰弗集于房」解釋成為「日蝕」,TG 反而覺得前後文意是對不起來的。所謂「日月之交謂之辰」,所以農曆初一(朔日)都是「辰」,在這裡是符合的。但〈胤征〉裡寫的卻是「在朔日這一天,日月不在『房宿』集中」,那又是什麼意思呢?TG 的解讀,認為該解釋為︰羲和原本認為當天太陽和月亮將會在廿八星宿中的『房宿』交會,結果卻「沒有」。所以「辰『弗』集于房」,似乎不一定要指日蝕,或是說「該蝕卻不蝕」。因為中國陰陽合曆中的每個朔日,都是「日月之交」,而且朔日不出現日蝕的日子,永遠比會出現日蝕的日子多出太多了(因為「黃白兩道」有角度之差)。如果該句是肯定句,我們或許能推算這一年是過去的哪一天,但偏偏它是個否定句,那麼它的「候選者」可就多到算不完了……(TG 懷疑,就是是預計會日蝕,而到了那個時候卻未出現,代表上帝嘉獎國王之德而毋需示警,人民應該拍手慶賀才對呀,何需搞到「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程度。想不通先秦文人在寫下這段文字時的邏輯……)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用心考古兼科普作品。 (發表於 2009.8.26.)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陈久金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4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