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周易江湖
5
/
1
作者:
熊逸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7561333136
頁數:
366 頁
出版日期:2006/12/01
歷史介紹
術數
哲學與思想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tglin
寫了書評。
《周易江湖》
如果首次閱讀《周易》,這本書應是不錯的選擇。 原本 TG 已經不太想再參和《周易》相關的書籍了,但在網路上見到這位十分有趣的大陸作家「熊逸」也出了一本《周易江湖》的書,在好奇心作祟之下,趁著這幾天又把這本書看完了。TG 在一邊傻笑、一邊閱讀之下,深深覺得自己如果早個半年看過這本書,那麼我這一陣子應該就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不用去閱讀其它的相關書籍了。 最早 TG 是在網路上搜尋有關於「緯書」的資料時,才偶然發現熊逸先生的文章。TG 閱讀過這位作者的幾部著作︰《春秋大義》、《孟子他說 1 ~ 3》,因此這部《周易江湖》可以算是第三部了。熊先生的文章乍看之下,充滿著時下年輕人在網路發表文章時的風格︰插科打諢,刻意搬弄,以及重新情境塑造、做出一大堆無厘頭的對話劇情出來。然而,讀者應該也能夠從這裡頭,獲得非常多與國學、歷史相關的「硬底子」資料;那些可都是貨真價實的國學研究哩!除了有時候 TG 會因為作者「玩過頭」而對某些段落快速略讀之外,熊先生的大部分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去年 TG 迷上了郭店楚簡的《老子》,就是從《春秋大義》一書得知之後,才開始找書來看的……) 《周易江湖》裡頭提到的,許多對於儒家五經之一的《易》,有許多是和 TG 這一陣子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得到的一模一樣觀念。首先,《周易》相然就是本用來卜筮的「專業參考書籍」,它是上承自殷商甲骨占卜的另一種「簡易」的筮法,是種「天生就不準確」的占卜術(所以《尚書.洪範》中對它可沒太多好話……)。而流傳至今的《周易》,應該分成《易經》的「經文」,以及作為「輔助教材」的《易傳》;《易經》可能是比較古老的書寫文本(即寫下某卦某爻之辭為何),而《易傳》則除了解釋原始經文之外(雖然常常也是不知所云),從經文裡頭再推衍出一大堆新的哲理見解。 此外,作者對於中國歷代知識份子解《周易》的「眾說紛紜」現象,也自行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見解。但他也同時說到,「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對的,沒有人知道。自己看著辦吧!」其實,這才是《周易》在今天的真實情況︰玄嗎?有非常玄的解法,也有非常樸素的解法。哪一種講法是對的?反正十個人有十二種說法,符號學的套用,每個人都可以無師自通,所以沒人曉得「正確答案」。 TG 在尚未接觸《周易》之前,從甲骨卜辭中知道「貞」這個字是作「占卜」來解的。後來開始碰《周易》時,TG 認為「考古資料比較有份量」,所以也把《周易》裡的「貞」作「卜」的意義來解。但後來見到裡頭卻將「貞」作「正直」來解釋︰比如像〈乾卦〉的卦辭︰「乾,元亨利貞」,TG 以前認為該作︰「乾卦,是很偉大的、很好的、有利的占卜結果。」後來讀到《易傳.文言》中是則把「元、利、亨、貞」說成是「四德」的,因此當時的 TG 感到氣沮,也就不再堅持自己的原來想法了。但《周易江湖》卻點出了「經傳分離」的原則,認為作傳者不見得懂得(或是刻意地惡搞)原始經文,才會有這種解釋的出現。因此作者認為,凡是「經文」本身所出現的「貞」字,就是「占卜的結果」,或用作名詞、或用作動詞。因此本書認為「元亨利貞」沒那麼廣大深奧的「四德」哲理,直接將卦辭解釋成︰「乾卦呀,大吉大利,你求的這根簽是根上上簽!」只要肯打破「作傳者一定懂得經文」的概念,重新以其它考古材料來回頭看經文,有時可以得到比較樸實(也可能是比較正確)的原意。 至於作傳者是否全都懂得經文的原意?本書在〈顯赫的出身,隱蔽的思想〉一章裡提到郭沫若的理論。郭沫若認為《易經》並不是孔子本人編輯的,《易傳》也不是孔子本人所撰寫的;他認為《易經》是儒家從孔子算起的第三代(或第四代)的「馯臂子弓」,收集了當時各種零落散亂的卦爻,而加以匯整與編輯而成的;然後在更晚的時代(接近於秦朝的統一前後),儒家知識份子靠著這本書而「藉題發揮」,創作出了《易傳》。 前一種說法,TG 並不陌生,也就是中國知識份子從古以來都有「假託名師」的風氣傳統。也就是說,如果今天一個毛頭小子創造出了什麼理論學說,大家一定都不當一回事;只有當你宣稱這是傳自於某位顯赫古人(或某世外高人),別人才會因為對於這位前輩的嚮往而細細地閱讀你的著作。「鬼谷子」如此(蘇秦張儀),「黃石公」如此(張良),可能連「老子」也是如此。而《周易》則是託響當當的孔子名號而編輯而出的。說實話,TG 傾向於相信這種說法,因為孔子本人與《易》掛上關係的,也只出現在論語中的那一句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偏偏這句話的爭論性自古至今從未間斷過。但如果反過來說,如果孔聖人也在乎這些「子不語」的東西,TG 也覺得那是符合其時代特性的,用不著以今人觀點重新塑造古人。 後一種說法,即《易傳》是借託孔子之名、晚於孔子時代的「創作」。對此,我們也很容易找到類比。這一點除了與前面所說的中國學術上的「託古傳統」之外,還有當思想統一、文字獄興起的年代,知識份子沒太多的自由可以做學術研究,稍一不慎便惹來殺身之禍,因此只有將做學問的熱情,寄託於文字訓詁之上,並偷偷地將許多改革意識給埋到裡頭去——這不就是清朝的考據學嗎?在這種看似繁瑣無聊的考證累積之下,才有後來學術界破天荒的「古史辨派」的興起。因此熊先生認為,在秦朝大一統的政治環境下,這群無力的楚國荀派的知識份子,只能躲在安全的範圍內,藉著秦始皇不燒的占卜書籍來藉題發揮一番了。TG 非常喜歡這種理論。 此外,本書也提到了《周易》卜筮的歷史流傳。原本「八卦」就只是陰陽二爻所構成的,是一種「奇偶對」的元素構成罷了,與五行、干支是完全無關的。從《左傳》的相關故事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知道,在春秋時期的「易經筮法」差不多已經失傳散佚了;而《河圖》、《洛書》更是北宋陳搏在沉寂了千年之後才出現的「創作」。然而這些後起的中國文人絲毫不敢居功,全都將這些東西往上古的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的身上套。呵呵呵,TG 如果早點讀了這本「熊半仙」的《周易江湖》,可能我就用不著花那麼多時間自己去閱讀和演算《易數淺說》和《周易古筮攷》兩本書的內容了。 總而言之,TG 個人非常喜歡這本《周易江湖》。如果要初次接觸《易經》,就自己先前提過的幾本書當中,從這本書來開始下手絕對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發表於 2009.2.16.)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熊逸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4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