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土星座下》時,桑塔格明顯地將自己投射到她筆下刻畫的人物身上。
桑塔格寫他們,也寫自己。這本評論集亦成了桑氏的精神自傳。
桑塔格的思想力量是無法抗拒且自由奔放的。
書名《土星座下》,乃取自評介班雅明的同名文章,性格與作品皆充滿深刻憂鬱氣質的班雅明曾說:「我的星宿是土星,一顆演化最緩慢的星球,常常因繞路而遲到。」
本書收錄桑塔格在1972至1980年間,發表於紐約客(New Yorker)及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BookReview) 的七篇重要文章,介紹七位在當時屬於前衛和非主流的作家和電影導演,包括:
01 關於保羅古德曼 On Paul Goodman
保羅‧古德曼(Paul Goodman,1911-1972)
美國詩人、作家、公共知識份子。
他將自己定位為政治上的無政府主義者、性向上的雙性戀者,以及專業上的「文學人」(a man of letters)。
02 走近亞陶 Approaching Artaud
亞陶(Antonin Artaud, 1896-1948)
法國劇作家、劇場理論家、詩人、演員和導演,
其「殘酷劇場」理論對二十世紀的前衛派劇場影響非常深遠。出生於馬賽,四歲時罹患嚴重腦膜炎,為日後折磨他一生的各種神經疼痛種下病因,青少年時期在療養院接受休養治療期間,開始閱讀韓波、波特萊爾與愛倫坡。
1920年遷居巴黎,展開其藝術生涯,活躍於電影和劇場界。亞陶曾短暫加入超現實主義運動,但於1926年與該運動決裂。1926-28年間,亞陶成立阿爾福赫˙賈亦劇場,將斯特林堡等人的劇作搬上舞台。1930年代出版最重要著作《劇場及其複象》,提出「殘酷劇場」的概念。1935年將改編自雪萊劇作的《頌西一家》搬上舞台,結果以失敗收場。之後放棄劇場,遠赴墨西哥,研究塔拉烏馬拉印第安人的佩奧特崇拜儀式,自此醉心於各種超自然的神祕主義。1937年自愛爾蘭之旅歸國後,因精神崩潰被送進精神療養院,自此在不同的療養院中度過九年的時間,直到1946年才獲准離院。1948年3月因腸癌過世。
03 迷人的法西斯 Fascinating Fascim
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1902-2003)
從小接受嚴格的芭蕾舞訓練,二十二歲進入影壇,在默片時代,以她出眾的美貌與敏捷的肢體動作成為偶像天天后。
演而優則導,這位全才的女明星從二十九歲開始執導第一部劇情片《藍光》(Das blaue Licht)。在電影技巧上呈現的獨特美學,所帶來的影響讓她於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1934年在德國紐倫堡(Nuremberg)所舉行之納粹政黨大會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以及1938年獲威尼斯影展首獎的《奧林匹亞》(Olympia),堪稱紀錄片史上另一部不朽之作。
04 土星座下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公認為二次大戰前德國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其著作被視為文化批判的經典。
1892生於柏林一個猶太中產階級的家庭中,1912年開始,全心投入於實現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的青年運動。二○年代中期後,一直保持著獨立的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是一位勤於筆耕的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批判者。
1933年為免受蓋世太保,開始流亡生涯,1940年在法國和西班牙邊境服用過量瑪啡身亡。班雅明死後,由阿多諾(Theodor W.Adorno)等人在五○年代與七○年代集結出版,廣為流傳的結果引起諸多有關於他的哲學、美學與文藝理論的探討,從此聲名大噪。
05 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Syberberg’s Hitler
西貝爾貝格(Hans-Jurgen Syberberg )
德國電影導演。出生於東德,1953年移居西德,在此修習文學與藝術史,並於慕尼黑定居。他的電影作品融合了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以及十九世紀的神秘主義兩種相互衝突的德國思想傳統,吸引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評論家為文推介,除了本書作者之外,尚包括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希特勒,一部德國電影」(1978)是其最知名、最具影響力之作,在美國上映的版本是由柯波拉(Francis Coppola)的電影公司引進,並換用了一個更煽動的片名「我們的希特勒」(Our Hitler)。
06 緬懷巴特 Remembering Barthes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法國社會評論家與文學批評家。其許多著作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潮發展有決定性影響,影響所及範圍包括結構主義、符號學、存在主義、馬克斯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六零年代前後他參加了巴黎左派論戰,1953年將這些文章集結出版為《寫作的零度》。
《神話學》則收錄了他在新文藝雜誌上發表的揭露大眾文化迷思的文章。六○年代晚期,巴特開始受到國際矚目,1967年發表了著名的〈作者已死〉論文。1977年他被選為法藍西學院文學與符號學主席。同年獨力撫養他長大的母親逝世,他將過往談論攝影的相關論述集結為他最偉大的作品《明室》(Camera Lucida,1979),由一張對母親的老照片之沈思談起,包含了他對攝影媒介如何影響傳播媒體的論述,以及他對母親的思念。
07 激情的心靈 Mind as Passion
埃利亞斯‧卡內提(Elias Canetti,1905-1994)
保加利亞裔的作家、劇作家。1981年以「作品中的多元面貌、豐富理念與藝術力道」
獲諾貝爾文學獎。卡內提是西班牙猶太人後裔,1911年隨全家離開保加利亞,定居英國曼徹斯特,並在此學會英語。1912年父親逝世後,則隨母親搬至維也納、蘇黎世與德國,最後則因求學之故,於1924年回到維也納定居,直至奧地利與納粹德國結盟,他才於1939年偕同妻子定居英國。他以他的第三語言寫作(西班牙語與英語分別為他的母語與第二語言),探索群眾的感情和與周遭社會格格不入的個人處境。
桑塔格以犀利且深具共鳴的筆調,將這些位於主流文化之外,甚至相當邊緣的藝術心靈,帶進讀者的世界之中。而桑氏對這幾位她本人引為榜樣和志同道合思想家的評論,亦精采地成為她本人的一種精神自傳,實屬一部擲地有聲的文論集。
身為美國最重要的評論家之一的桑塔格,不僅僅是由於她的聰明才智,還有她做為 一個知識份子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