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Readmoo 分享書
分類總覽
翻譯文學
美國文學
一刀未剪的童年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一刀未剪的童年
3.4
/
47
作者:
Anthony Burgess
出版社:
遠流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9573259282
頁數:
352 頁
出版日期:2006/12/01
選擇網路書店
博客來
小說
借來的
西洋文學
科學相關 (中文)
科普
閒書
精彩的人生總是別人
心理醫療
歐美
非小說
完讀書評
12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coffeetree
寫了書評。
童年一刀未剪,讓人看到的是人格變異的家庭,難道創意人就需要這樣的養成?!
讚
回應
分享
yuyi07
寫了書評。
一刀未剪的童年
極度詼諧卻又極盡諷刺的童年生活。我很懷疑並訝異在如此環境生存、長大的作者歐各,居然還在成年後擠進紐約的廣告圈!本書是作者歐各思坦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錄。歐各的童年一點都不正常,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他的父親是長年酗酒的大學教授,母親是歇斯底里的發狂女詩人,他的寄養家庭是母親的精神醫師。而最扯的是:精神醫師的家人們,通通都是瘋子。(好吧!其實還是有些正常人,在歐各的眼裡。只是在我讀來,我覺得通通都是怪異的人)讀這本自白書,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很難想像歐各的童年居然有如此的遭遇。(相較之下,我的童年平凡不以--很安全的長大、很安全的唸書、很安全的談戀愛...。)但也或許是這樣的遭遇,使他在沒有背景、沒有經驗的狀態下,進入了紐約廣告圈,發揮他不被世俗社會所隱蓋、掩沒的創意。生活在一堆瘋子裡,到底是什麼樣子?瘋子=自由=不受限制=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沒有人告訴你什麼事情〝不能做〞。這也造就了兩種結果,其一或許是不斷的自我嘗試錯誤,然後再不斷的從中獲取經驗成長。其二或許就會走向黑暗面的部分去。很慶幸的,我們看到了正面的例子!請帶著幽默的心,來看歐各讓人啼笑皆非的童年。
讚
回應
分享
hsiflow
寫了書評。
赤裸裸的回憶錄,保守的人大概看不下去吧。
讚
回應
分享
natalielin99
寫了書評。
無限可能的人生
這本書描寫作者的黑暗、晦澀童年,作者十七歲以前的人生,充斥著虛無,鎮日閒晃度日。身為教授的父親,卻因酗酒而置家庭於不顧;整天夢想成為名作家的母親,卻是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作者的生活也逐漸走向極端,而故事的轉捩點發生在作者父母離婚、與母親的精神科醫師接觸頻繁之後,作者脫離原本有條不紊的生活原則,不按牌理出牌的生活方式,不再在意自己與環境是否整潔、有秩序,他的生活如同一葉漂泊於汪洋的孤舟,茫茫然隨波逐流,毫無重心可言。過於早熟的,作者談戀愛了,也有了性生活(未滿十三歲),對象是個三十幾歲的男性,是的,他成了一個同性戀。處於此一情境,何人真正正常,何人精神異常,真的令人眼花撩亂,就像真實人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正常」,又,真正的「正常」為何?從這本書,你可以看見人生最不尋常的一面:作者的母親是雙性戀,戀人從精神科醫生、牧師的妻子到稚幼的少女。擁有手淫室的精神科醫師為了金錢,將孩子的監護權易手他人,同時擁有數位情人,靠觀察糞便與解讀聖經來決定生活方向。父母親放任孩子鎮日無所事事、滿口穢語、性關係複雜,生活環境髒亂不堪。道貌岸然的牧師妻子,於人前是個盡責完美的妻子與母親,背地裡卻是性關係淫亂的同性戀。整本書充斥著諷刺與怪異的調調,因為與我的生活調性相距甚遠,所以數度想放棄閱讀,慶幸我還是讀完了,因為結局帶我脫離詭譎怪異的氛圍。讀過此書,我得到幾個啟示:1.絕對不要成為精神病患者:一旦成為精神病患者,人性尊嚴與人格即蕩然無存,就算發現自己已經走向邊緣化,也要極力維持正常的假象,絕對不讓別人以「精神疾患」當成操弄自己行為的手段。2. 不與精神疾患為伍:與精神疾患長久相處之下,正常與否的分際變得模糊不清,久而久之,自己也變得神經兮兮,不得病也難。3. 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人生:即使作者擁有這樣不堪的童年時光,最終仍能夠走出殘敗的過去,與昔日做徹底的切割,二十五歲即成為年薪千萬的創意廣告人,乍聽之下也許像個神話,卻能替眾多擁有悲慘童年的讀者打進一劑強心針。摘錄書中佳句:「為什麼當我唯一擁有的就是選擇時,我還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選擇?」「這世界並沒有所謂『正常的童年』。人生,可能傷痕纍纍,更可能醜陋不堪,但存活下來的凡人將充滿力量。我也深信,不管身陷何種困境中,都能找到快樂。」
讚
回應
分享
jrue
寫了書評。
你可能很難相信它是一本回憶錄而非小說,生活在異於常人的童年裡難保自己有天不會瘋狂失控,動不動就把髒話掛在嘴上、以自殺來逃避上學或用大便形狀來當作上帝指示,也或許該慶幸是這些匪夷所思的環境,讓人可以用更詼諧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如果生命不能恢復正常那只有融入其中,是杜鵑窩、毒窩、淫窩都好,重要的是身處在這混亂發瘋的世界,好像只有追隨才不顯得怪異。
讚
回應
分享
Rumi
寫了書評。
一開始,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故事讓我覺得有趣極了。荒謬、怪誕、不合常理,以及充滿著一股神秘的自由。如果我想寫,我一定也可以掰出一個像樣的模型(確實,我以前寫過一篇類似的瘋狂故事)。可是到了p.254頁後,我的掌心開始變冷,身體像被下了詛咒,黑色的液體不斷地將我往下拉,逐漸覆蓋我的鼻尖。從那個句子開始,所有的荒謬都變成真實的殘酷 - 然後我開始注意到我媽眼神的改變。瞳孔似乎開始放大了,看起來更黑了 歐各的媽媽確實瘋了,她讓自己泡在帶有碎玻璃的浴缸裡,地板的周圍都是粉紅色的泡泡。我當時還以為她只是個與眾不同的母親,有點瘋狂,卻仍然可以做出對兒子最好的決定。她自詡是個詩人以販賣自己的躁鬱症過活,試問天底下那個憤世嫉俗的藝術家會否認她呢?而對於一般人而言,比如我,還會對她有點崇拜。喔…要是我能再瘋狂一點,傾斜一點,那麼旋轉氣球就可以飛得更高,讓底下的風景變得跟螞蟻一樣小。我好想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 我覺得住在芬奇家真是棒呆了!醫生允許每個人都有瘋狂的一面,而且家人之間若誰對誰不滿,可以盡情地發洩」醫生認為,憤怒如果被表達出來後,就不會有心理不正常的問題。此外,醫生竟然還空出樓上的房間給病人居住,如此的劇情讓我想到九把刀的樓上的怪房客,一扇門的後面有妳所不知道的祕密。又如同皮克斯的動畫電影「怪獸電力公司」- 那個讓人感到恐懼又神秘的門,若是發出有人走進來喀喀喀的聲音,妳還能翻個身繼續睡大頭覺嗎?如果能的話,我肯定妳跟本不在乎自己內心的東西,妳是個大人,完全只聽的到睡魔在召喚著妳。 即使這本書有趣,最後主角還是免不了要面對同樣的人生困境。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覺得被困住了呢?為什麼當我唯一擁有的就是選擇時,我還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選擇?p.284 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想要的莫過於追求自由。但是從哪裡開始?問題就在這裡。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不自由了,我真的不懂。p.284 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的問題在於,我現在終於瞭解到,就是沒有人告訴你哪裡是不該作。p.290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轉捩點,而且每個人的都不同。 說說我今天去聽的演講好了。為了報答我的保險業務對我十分照顧,我破例去參加他們公司所舉辦的「人生經驗分享」決賽的聽眾。被選出來得參賽者要在十五分鐘內介紹自己走入南山保險這條路。這一看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南山這麼賺錢是因為他們團隊的士氣很強,調升憑實力,不需看主管的臉色,而且薪資是累積的,每年都出國,福利超好。觀眾席大多都是演講者的親友團,換到自己所支持的演講者上台時,底下就會鬧烘烘地一陣歡呼。真的是很嗨的一群人耶。可是很奇怪的是,我覺得我融不進這裡的環境,很明顯地感覺到這地方並不屬於我,即使我知道我的業務多多少少也是抱著推銷他們公司的心態。我聽到大家的笑聲,自己卻笑不出來,但是心情也沒有不好。直到有個人演講到最後問我們:「你們曾經問問自己最初的夢想是什麼嗎?是什麼阻礙了妳而讓妳離夢想越來越遠?如果可以,我想跟大家分享這首歌」我一聽,不知不覺地掉下眼淚。是范范的「最初的夢想」。想起了好多事情… 回家的路上,我打開手機挑了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著。有一段話十分吸引我。 沒有比較的基準點,因此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檢驗何種選擇更好。我們經歷著生活中突然臨頭的一切,毫無防備,就像演員進入初排。如果生活的第一排練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麼價值呢?這就是為什麼生活總像一張草圖的原因。不,“草圖”還不是最確切的詞,因為草圖是某件事物的輪廓,是一幅圖畫的基礎,而我們所說的生活是一張沒有什麼目的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 巴門尼德於西元前六世紀正是提出了這一問題。她看到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光明;優雅,溫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積極與消極的兩極區分實在幼稚簡單,至少有一點難以確定:哪一方是積極?沉重呢?還是輕鬆? 巴門尼德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他對嗎?這是個疑問。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棱兩難。 即使我現在對自己的工作、未來、感情有多麼地不確定,甚至有些陰鬱的日子會讓想法更消極,可是我似乎沒有遺忘「追求夢想」的感覺。我知道寫這些不怎樣的文字會比真正當一個企畫還要快樂。我知道保險可能是個很棒的行業,可是我總有一種失落感需要被填補,而這些並不是物質上的,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陽光面。我也不會告訴別人我需要的是什麼,因為我覺得人不需要為了某個人而特別大改自己。這種事情,如果相似的人就會知道。因此,我總覺得要先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在哪裡,一切都會有新的開始吧。
讚
回應
分享
naught94
寫了書評。
在我們看來字字句句荒誕詭譎的童年應該只是一篇嚇唬人的故事吧?卻是真實!感謝我不需要經歷這些,包括躁鬱症的同性戀母親邪教般的精神病醫師與精神病醫師一家人如果是我還能夠這麼幽默的記錄自己的黑色童年嗎?我覺得我不能可是歐格做到了
讚
回應
分享
nz4060
寫了書評。
作者的童年真的很瘋狂..
讚
回應
分享
elvina.w
寫了書評。
剛看完.其實看的時候有點痛苦,因為前面實在有點接受不了他所描寫的神經病生活.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一段大便占卜之外,還有今天讀到最後接近尾巴的地方,他描述自己媽媽真的發瘋了的那一段.忍不住聯想到以前聽別人訴說自己媽媽發瘋時,眼睛睜的大大的,和你的對話看起來正常,但是實際上,你從他的眼角餘光透露出來的訊息,可以感受到他其實並不正常,那種隨時要引爆的瘋狂感覺....後來他媽媽果然失控,逼的他不得不打電話找警察尋求協助.這個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最後卻能變成非常傑出的廣告人,人生真是奇妙啊.
讚
回應
分享
blueleslie
寫了書評。
Running with Scissors
同名電影(另譯《剪刀邊緣》)( http://www.imdb.com/title/tt0439289/ )原著小說(台灣未上映),有如《大說謊家俱樂部》(http://blog.yam.com/blueleslie/archives/1028162.html 之51)再現,作者自稱為回憶錄,描寫黑暗瘋狂的孩童到青少年時代。母親為患有精神病的詩人,將他託付在精神醫師芬奇的家中生活。芬奇醫生一家人幾乎都有某種程度的異常,再加上住在醫生家中的精神病患,生活簡直混亂到比虛構小說還更充滿戲劇性。主角自覺為男同志,主動要求認識醫師的男同志戀童癖養子……拿鎮定劑當糖果吃、坐電椅來娛樂、以自殺來逃避上學、用大便的形狀來傾聽上帝的指示……讀者無法預期下一秒自己會讀到什麼樣的瘋狂情節。瘋狂搞笑之外,似乎也能覺察到背後的空虛絕望以及自我省思。雖然相較之下,《大說謊家俱樂部》的結局安排意外性及完整性皆較佳,但《一刀未剪的童年》仍是近年來讀過最有意思的作品。身為廣告人的作者創意無限,包含此書在內的作品皆為暢銷書。書末附有《廣告狂想曲》的試讀,真令人期待這位作家的新譯作。電影預告片可於YouTube網站搜尋欣賞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Anthony Burgess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遠流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84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