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與文化

4 / 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2951644
<內容簡介> 本書乃因應近幾年興起的華語學習熱潮而作,以較全面的角度探討中華文化與社會的形成、演變及發展。舉凡地理歷史與文化特質、學術思想與典章制度、宗教信仰與社會觀念、文學藝術與科技發明、節慶歲俗與民生文化等,提綱挈領、深入淺出,提供學子掌握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基本概念。 本書除可作為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中「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參考用書外,學子也能經由本書延伸閱讀,進一步理解中華文化,內化為生命的記憶,並能與世界其它文化平等對話,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作者簡介> 何修仁 1964年生於臺灣屏東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 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文學作品、教科書、學術論文: 法雲、禪歌(準提) 九十九朵曇花(三民) 印象山城(苗栗縣文化局) 吳哥窟-叢林裡的眾神之城(閱讀地球) 美術鑑賞(東華) 旅遊與藝術欣賞(新文京) 本國語文(新文京)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研究(花木蘭) ★內文試閱: 序 這本《華人社會與文化》,是應新學林出版社邀請所撰寫的,其明確用途則是為了近幾年興起的華語學習熱潮而作。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命題,自然無法濃縮到二十萬字之內,因此,本書只是開啟學習的方向,讓有心在此領域探索的學子,得以透過本書獲得並延伸相關知識。 編寫本書時,除了整理工作外,筆者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筆者的求學經驗中,始終接收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個概念,並且,直到今天仍深信不疑,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確實令人感動、敬佩。但相對來看,世界上幾個重要地區或文化,那個不是博大精深呢?因此筆者擔心,學生在接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概念的同時,會誤以為中華文化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化,而這恐怕是偏頗狹隘的觀念,尤其從事華語教學者,切不能以中華文化為獨尊,而應對每種文化產生對等欽敬之忱。 第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明顯地,憑藉個人才智難以全盤掌握,讀書再多的學者,頂多只能側重某個部分,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更謙卑。然而,若能經由積極閱讀與延伸討論,基本上我們是可以將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基本內涵,內化成為生命的記憶的,就如知識淵博的義大利學者「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說的:「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彷彿活了五千年。」關鍵在於,學子是否擁有謙卑認真的心與態度。 第三,安伯托.艾可博覽群籍,號稱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之一,名滿天下,然而,當他提到「紙」這個偉大發明時,時間卻定位在十二世紀,而這與我們認知的「蔡侯紙」發明時間,相距有千年之久。反映的訊息是,中、西方對文化發明的認知並不見得完全相同,我們以為是的,西方卻可能以為非;西方以為是的,我們卻可能以為非。在此,文化交流、溝通時所遇到的詮釋、對等、互敬等深刻命題,都將一一呈現,值得我們深思。 第四,當我們探討華人社會與文化時,看到的都是正向美好的一面,這當然是好事,然而,是否我們卻忽略了華人社會與文化中負面的部分,進而喪失真正面對、檢討的能力?在這方面,大部分的書籍均少有涉及,本書也無力處理。但此至關重要,學習者在掌握此一知識時,應有好奇及勇氣翻閱更深層的文化命題。 因此,本書只是作為課程引導用途,教師及學子均可從中延伸深入。編寫過程中,也受到方麗娜、賴明德、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