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光影:生命閱讀與書寫
<內容簡介> 本書獲教育部補助,為華梵大學大一通識必修「中文閱讀與寫作」課程之授課教材。《雲山光影》書名,蘊涵了三重意義:一為紀念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老人家俗名游雲山,於七十九歲高齡,翻越千山萬水,勘察了二十七處校地之後,才決定把校園落腳在雲山繚繞的大崙山上;二指校園景致,舉目四眺,「雲」、「山」、「光」、「影」,一一都是最動人的樂章,年輕的歲月,浸淫於此,心性當有潛移默化的薰習;三指人的一生,如同「雲山光影」般,瞬息萬變。本課程藉由八個單元主題、十六篇選文的規畫與設計,帶領大一同學思考生命終極的價值與意義。 ★目錄: 單元一 另類的角度01 周芬伶〈汝身〉03 王溢嘉〈蝦蟆的油〉15 單元二 遺憾的情愫23 顏崑陽〈蝶夢〉25 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33 單元三 孤獨的對話39 簡媜〈紅嬰仔──密語之四〉41 張曼娟〈一樣的容顏〉50 單元四 社會的關懷59 李家同〈我已長大了〉61 嚴長壽〈擁抱天空下的星子〉69 單元五 價值的探索83 陳長文〈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85 鄭愁予〈清明〉98 單元六 成年的禮讚103 李崇建〈成年禮旅行〉105 林素玟〈給親愛的成年禮生們〉115 單元七 自然的行旅123 謝旺霖〈因為,我懷疑……〉125 張讓〈旅人的眼睛〉137 單元八 生命的真相149 劉梓潔〈父後七日〉151 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162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林素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華梵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高中階段因家貧無法順利升學,轉而就讀高職夜補校美工科。曾師事畫壇耆宿王壽?女史習水墨畫,著有《晚明畫論詩化之研究》一書。博士班的問學方向轉至先秦的人文美學,著有《禮記人文美學探究》一書。 博士畢業後,任教於華梵大學中文系,深受創辦人曉雲法師「覺之教育」的感召,祈願以教育接引年輕學子,啟發自覺本性。近年來從佛法及治療學角度研究《紅樓夢》,發表有〈《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紅樓夢》創傷敘事的解構與療癒〉、〈覺性的追尋──《紅樓夢》敘事的意義建構與療癒〉等十多篇學術論文。 編撰者簡介 楊清惠 〈汝身〉和〈為了下一次的重逢〉導讀人,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101學年度「生命書寫──中文閱讀與寫作革新計畫」參與人,現職為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小說和近現代武俠小說。 吳幸姬 目前任教於華梵大學中文系。在此一生命書寫計畫裡,負責撰寫鄭愁予〈清明〉與張讓〈旅人的眼睛〉的導讀。 曾瓊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佛教思想與實踐、文學與生命教育、生死學、禪修學、禪文學。著有碩士論文《華嚴如來性起正法之研究》、博士論文《憨山治妄工夫之研究》,以及佛學、文學、生命教育等領域單篇論文多篇。 楊瀅靜 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華梵大學兼任講師。曾得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宗教文學獎……等,出版過一本詩集《對號入座》。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努力在創作與研究之間取得平衡,但還是熱愛創作多於研究,期許自己可以在各種文類間悠遊。 王鳳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擔任國中、高中的國文教師,現為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等系之兼任助理教授。教授過「閱讀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