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 套書(4冊)
《一個遊蕩者的世界》 一部世界主義者的文化行旅。一部充滿詩意的人文壯遊。 行旅是許知遠用來思考世界和尋找自我的方式。《祖國的陌生人》一書記錄了他的中國行腳,而《一個遊蕩者的世界》則是他在埃及、歐洲、印度、俄羅斯、中東等國外的行旅隨筆。在中國,他是祖國的陌生人;到了國外,他卻處處看到熟悉的中國。 在劍橋,他讀美國人160年前寫的一本書《一個美國人在維多利亞的劍橋》,詢問自己是否可以記錄下此刻中國和英國的相逢。在俄羅斯,他遇到的來自海參威的妓女都要給他半價,因為「你們中國人什麼都需要打折」。而在慾望的甦醒過程中,他想到了那個因一首詩而被史達林流放並死於海參威的俄羅斯詩人。在不丹,他看到了半山上造佛的中國人,將國內熟悉的邏輯帶到了單純寧靜的世界。在巴黎的十三區,他找到了鄧小平、周恩來、老華僑和新溫州人之間的微妙聯繫。在柏林,他藉著那堵著名的牆,引申到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界河。在羅馬,溫州人歐洲創業傳奇的故事背後,彰顯出移民和當地社區之間的緊張。在印度,他看到了中國在智力上和創造領域上可悲的落敗。他無法想像,泰戈爾在1916年的美國和日本演講的弘揚世界主義,反對民族主義虛榮和浮泛的《民族主義》,在快100年後的中國,是否還有人聽得懂。而在開羅,他拜會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斯旺尼,愕然發現他過著牙醫和作家的雙重生活。「埃及也是我的病人。貧困、腐敗、恐怖主義這些埃及面臨的問題,都只是病症。它們都來自共同的病因——政治獨裁。」…… 知性而獨立,迂迴卻直進,似乎是在這個經驗貧乏的年代,唯有通過歐、亞、非的場場壯遊,自我的追尋和對中國的質問才有可能完整展開。在世界,許知遠成為一個不斷回望中國與自身的游蕩者。 「在通往世界的途中,中國變得更清晰了。中國社會內部的成就、困境與失敗,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愈發分明。」——許知遠 《祖國的陌生人》 何以一個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卻認為自己是祖國的陌生人? 是做一個對岸的陌生人,還是希望有更深入的體察?台灣讀者了解「祖國」不可錯失的好書。 作者是個如自己所言「在書本上成長起來,所以每當脫離書本時,現實給我的總是困惑和不安」的人。這個書本,指的是作者憑藉西方漢學家著述建立的觀察中國的體系和傳統。它足夠深,足夠新穎,足夠獨特。但我們好奇的是:如果把書丟在一邊上路,他會怎麼樣? 這本《祖國的陌生人》是他走出書本的世界而實地觀察中國——包括地,也包括人——的記錄和思考。他選擇了幾條路線,其中從最東北的俄羅斯邊境小城伊春到最西南的緬甸邊境城鎮騰沖,這基本是一條中國地理、氣候、種族、文化的分界限——學術上稱之為胡煥庸線。另外一條線則是從對東南中國最現代化的上海到西部最古老的中原城市西安,對比之強烈洋溢著文字中。此外,他也沿著三峽西進,還走入江南的歷史,甚至他還來到了台灣!台灣的讀者可以看到一個來自「祖國」的他者是如何看待這座島嶼的,他如何對民主香腸慨嘆不已,而他又何以自稱為陌生人? 另外一部分,「祖國」給許知遠的陌生感是作者試圖通過深入實地採訪一些人而獲得。對此,台灣的讀者最感興趣的應該是余華和賈樟柯。許知遠點出了余華的局限,看到了余華以小鎮牙醫的身份而寫作的困境,更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