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道教的歷史與文獻研究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5757311
  • 出版日期:2015/02/09
文獻與文本的硏究,在現階段仍然對於道教學者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教史上很多基礎性問題的解決,仍然有賴於對道教文獻與文本的重新梳理與硏究。 本書從作者在1996—2013年間發表的近百篇論文中,精選出15篇,半數以上為近年新作。 從內容上主要可分為四個方面:(1)對一些道教重要文獻與文本(如《太平經》和《想爾注》)提出的新看法;(2)對現有的漢魏六朝道教史框架提出了補充和修正意見;(3)集中闡明了作者近年來關於古靈寶經硏究的一些基本立場和出發點;(4)用幾方面的案例揭示了道教的某些教義和思想在中古時期社會所產生的實際影響。 ★內文試閱: 學道省思二十年 劉 屹 我自1994年攻讀碩士硏究生開始,正式以道教文獻和道教歷史作為自己的硏究方向,到現在已有20年的時間。本次承蒙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和本叢書“宗教學者自選集”主編王見川先生的美意,命我從自己近20年來發表的論文中挑選出一些自己感到滿意的文章,彙集成本書。這20年間,我對道教的學術硏究,目前重點放在漢唐之間的道教歷史與文獻。由初時的心生畏懼,無從下手,到現在的遍地炊煙,欲罷不能,自然也是歷經了一番漸行漸進的歷程;而對自己所論的這些學術問題,隨著知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自然也會有“以今日之我質疑昨日之我”的情形。我並不認為自己所有論文的所有觀點都是不可修改和無需商榷的。自己早年的文章,的確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無庸諱言。可惜在我所處的學術圈子裡,一直少有人能和我展開遵照學術規範和符合學術精神的學術討論。我自認為考察了一些對道教史硏究比較重要的問題,卻遲遲得不到學界的響應。我所期望的是像張超然先生對我《神格與地域》一書所做的書評那樣(載《中國文哲硏究集刊》第39期,2011年,217—224頁),既能充分而客觀地肯定我的貢獻,又能有理有據地提出和我想法不同之處。但這麽多年來,我所做的很多硏究都缺乏客觀的檢驗,使我總是對自己的硏究成果心存些許的不安。借這個機會挑選出自認為比較滿意的論文來,集中提供給或許會感興趣的讀者們批評指正,也許對自己今後的進步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按照本套叢書的統一要求,在此我將先回顧自己這20年來從事道教硏究的主要經歷和一點較深的感受。我本不敢以“宗教學者”自居,也總是提醒自己不要試圖“啟發”或誤導別人,特別是比我年輕的學子。像我這般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什麽社會歷練的硏究者,可能最終在學術上也不會取得很大的成就。因為學術事業的成功與否,所取得成就的大小,必然是與硏究者個人的人生感悟和境界直接相關的。在此,我只是從歷史學追求基本事實的角度,來回顧一下我是怎樣走上道教硏究的學術道路,以及為何會堅持走到今日。或可從一個側面為有興趣的讀者了解這一時期的學術史背景留存一點記憶。 一 雖說是要回顧我近20年從事道教硏究的歷程,但這一歷程的起點似乎不能不從我的高中時代說起。1987年,我初中升高中時,我的家還在北京的一個遠郊區縣。但家庭原因使我當時中考時報考的第一志願是一所北京城裡的市級重點高中,第二志願是兩所北京城區的普通高中。市級重點高中沒考上,我就意外地被這家市區的普通高中錄取了。說是意外,是因為高中三年,我的戶籍一直在郊區,而北京城區的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