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觀察2013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8976511
  • 出版日期:2015/01/01
民主不是只有選舉而已,本書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來談民主,包括五個部分:行政民主、國會民主、司法民主、草根民主,並在最後的附錄談到中國民主的可能性。 這本書提醒我們台灣目前的民主危機,更督促我們必須為我們的權益來參與。 ★ 內文試閱 行政民主 ◎鄭明政(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在現今國家中,即使是獨裁專制的國家,每一個國家無不自稱自己是一個「民主」國家,而所謂民主究竟為何物?就字面而言,民主一詞直覺地就是人民自己做主,但要如何做主,一般便會想到以多數意見為主,所以多數決定便為民主最具特色的表徵,也就是在理論上民主是與一人決定或少數人決定的獨裁概念為相對概念。然而,多數決的民主概念很容易想像於國會中被實踐,我們選出代表做出規範使行政部門去執行,但負責國家權力執行的行政部門如何踐行民主?負責執行的行政部門會不會反過來控制了國會呢?縱使我們選舉出行政首長,但在任期內若無法反映民意,甚或違背民意時又該如何論處?事實上在論及民主國家時,我們必須先清楚明白近代國家的成立不過這數百年之事,近代國家起源於資本主義的形成,要求自由經濟的同時也希望盡可能地排除國家的干涉,使每一個國民都能自己做出自己的決定來追尋個人的幸褔,故可以說近代國家的一個圖像,自始就是一個基於個人主義的消極國家圖像,國家角色被要求用以維持治安和國防,並限定在最小限度範圍內行使;而人民在做出自我決定的同時,也意謂著為自我負責的自律精神。簡單的說,當時的想法是:只要國家不干涉人民,人民自然會尋找出自己幸褔的出口,而為防止國家行為擅動,便多以憲法來限定國家權力的行使,人類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國憲法便是典型之例。在此思潮下,行政的任務是有限且消極的,這從一開始政府組織的規模以及公務人員的數量就可明白感受。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貧富差距等社會不安問題,以及諸如國貿、能源、氣候、環境等國際性、全球性事務迫使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的國家漸從消極國家走向積極國家、福利國家,而行政的角色也日益吃重。縱使冷戰結束,社會主義風潮已退,但政府對社會和經濟的對應與介入更加的鉅細靡遺,各種行政指導、計畫行政在資本主義下進行,導致了行政權不斷地滲透到人民的各個生活領域。這種行政權的肥大化伴隨而來的官僚體系膨脹以及行政裁量廣泛地被承認的後遺症,便是削弱了國會的民主統制功能,同時也侵蝕著人民的自由與民主。本章一開始,藉由以下的時事做一導文,促使讀者思考民主的意義以及現今民主所遇到的問題,透過對民主的意義以及行政的民主統制做一闡釋,希望使讀者增加腦中的民主迴路。 九月政爭 2013 年 9 月 6 日,特偵組及檢察總長黃世銘召開記者會指稱因案監聽到法務部長曾勇夫、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立法院長王金平(中國國民黨籍),以及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柯建銘等人對司法有進行關說嫌疑,雖查無貪汙事證,但足以稱為「行政不法」。隨後,總統馬英九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身分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譴責立法院院長的司法關說行為,並動員考紀會透過開除王金平黨籍的方式企圖逼退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但王金平隨即向法院提起「確認黨籍存在」的民事訴訟,並於 2014 年 3 月 19 日獲台北地方法院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