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繁星:古典音樂與唱片札記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只有一次。生命也是。 聽音樂是欣賞聲音的美,有時不僅如此。 貝多芬的《英雄》反應了時代思潮,莫札特強調了生命的天然與自由,巴哈的音樂則是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 聽馬勒的交響曲,能體會他對死亡的恐懼;布拉姆斯的樂音充滿著綿密緊張的力道;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冗長卻有迷人的旋律,而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則滿載了他個人的意志。 音樂,常在人不注意的空隙「鑽」進人的腦中,從而主宰人的情緒。 旅行時,鋼琴曲陪你愉快的欣賞沿途風景。 戀愛時,弦樂曲為你奏出憧憬與猜疑。 獨處時,慢板樂章往往帶你進入沉思之域。 朝外的思想,通常是邏輯的,是想說服人的;朝內的思想,不見得是邏輯的,想要說服的是自己。這本《冬夜繁星》與周志文的散文與小說一樣,都有一種特殊的內省成分。他用文字書寫難以書寫的音樂,紀錄了音樂給他的快樂、痛苦或光明與陰暗。除此之外,他還藉藝術體會人間的悲苦,更從音樂中得到鼓舞,以超越生命的險巇。 ★ 內文試閱 《英雄》與《英雄》之前 通常音樂史家把貝多芬的生平與作品劃分成三個年代,就是初期、中期與晚期,大致上在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降E大調,Op.55)創作之前的,算是貝多芬的創作初期,時間是1803年之前。從1803年之後,貝多芬進入盛產又豐厚的創作中期,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產生在這個年代,在這期間,貝多芬分光是交響去就完成了六首。而自1818年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這九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晚期,最重要的是第九號交響曲(《合唱》D小調,Op.125)、D大調《莊嚴彌撒曲》(Op.123)及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之後的四首奏鳴曲,還有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Op.127)之後的五首四重奏。嚴格說來,晚期的創作數量明顯少於中期,但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比前期都有超乎想像的大改變。 下面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創作年代: 1、 第一號交響曲,C大調,Op.21,1799-1800 2、 第二號交響曲,D大調,Op.36,1801-1803 3、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降E大調,Op.55,1803-1804 4、 第四號交響曲,降B大調,Op.60,1806 5、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C小調,Op.67,1804-1808 6、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F大調,Op.68,1807-1808 7、 第七號交響曲,A大調,Op.92,1811-1812 8、 第八號交響曲,F大調,Op.93,1812 9、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D小調,Op.125,1817-1823 音樂史家喜歡把貝多芬的前兩首交響曲(C大調,Op.21與D大調,Op.36)放在一起討論,主要是這兩首交響曲雖然作於維也納,然而是他比較「早期」的作品,他自己的「風格」還沒有充分建立。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