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
如果我是鄭捷的父母,我該怎麼做? 模仿父母是我們學習如何扮演父母的第一步。但你是否曾經懷疑,傳統家庭所傳承的倫理價值,是愛,還是恐懼與愧疚的人生束縛? 在中國文化中特別講究家庭倫理的建立。 父母和子女心中都有一些既定的準則,那是經過漫長的時光,被深刻潛移默化至所有華人內心的價值。然而這些所謂的標準,在未經檢視的狀況下,卻極有可能成為影響我們心理與行為健康的「毒素」。 當我們面對教育的亂象與社會事件的紛擾,怪罪政府、怪罪制度、怪罪環境時,是否應該回過頭深刻瞭解每個犯錯、壓抑及痛苦心靈背後的迷惘源頭──那句「爸爸,媽媽,我愛你,但我究竟該怎麼做?」的無力呼喊。 本書透過多元文化心理治療師楊虹之手,剖析千百年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父母之愛」,以及其中隱而不見的問題與後果。用心理學、神學理論與實際案例,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科學和真理的認識中,尋找父母與子女間更貼切、更成熟的愛的表達方式。 ★名人推薦: 西雅圖三一路德大學教授 & 圖書館館長 艾略特‧歐翰納 中北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教授 詹姆士‧雅各雷特 教育學者 羅賓‧斯圖爾特 西雅圖西華報編輯 張靜宜 輝瑞製藥董事 蘇黎 瑞士巴賽爾大學生物中心科研人員 李笑春 ◆我們再不能拿「孝」字當擋箭牌,做無知而有毒的父母,孩子活力的保持在於我們做父母的不斷反省和學習,才能斬斷悲劇輪迴,讓下一代有健康幸福的一生!---李笑春 ◆楊虹是一位受歡迎的專業輔導師,她巧妙地在人際關係的每一個方面及每一個層面,探測了無條件的愛的邏輯含義和力量。---艾略特‧歐翰納博士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父母的愛如何變成了禍害? ▋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 父母之愛曾經在中西方文化中,不論是以文學、詩歌或以音樂的形式,都是得到最廣泛讚頌、並且不會受到任何異議的主題。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精神科學、臨床心理學的發展,西方世界開始衝破傳統文化與宗教的禁錮,對父母之愛做科學的研究和探討,以科學的眼光認識和理解父母之愛,找尋有利於孩子身心靈發育成熟的、健康的父母之愛。尤其是在過去三十年裡,發展認知神經學集合了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醫學的研究,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孩子早年如何從父母之愛的體驗中,形成日後的悲觀或者樂觀情感,對世界是威脅還是友善的反應,以及對自信心的概念;認識到父母給與孩子早年的愛,塑造了孩子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有能力使用新的知識給予孩子更好的愛,父母和將要成為父母的人,需要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是否為孩子的身心靈健康發育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認識自己」。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知道怎樣愛孩子,都希望知道如何成為一個「稱職」、「合格」的父母,也竭盡全力希望給孩子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之愛。好父母不是天生的,偉大的蘇格拉底原則在啟發父母:成熟的父母之愛不是父母在無知中進入愛孩子的誤區,而是父母願不願意、有沒有勇氣和能力評估做好父母自身的限制? ● 三個母親的對話 有一天,三個母親在一起聊天。母親甲說:我為孩子訂立的目標就是要考到國外的名校,拿到博士的學位,這樣才能在社會上有競爭力。母親乙說: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我的目標是把女兒培養成一個有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