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另一個人定下來,就走上了探險的旅程。 世上沒有所謂「對的人」會讓這旅程較容易走,你必須非常明智、而且非常有耐心維持活生生的愛,愛才能持久。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幸福的親密關係,但愛情從來不是個簡單的課題。 我們尋找愛,找到了愛,但沒多久兩人間的相處並不如想像,我們發現其他人似乎更合適,我們希望更換伴侶,一切就能獲得解決。 我們以為自己創造了滿足,卻也常常埋下煩惱的因緣。 一行禪師並不否定人類的愛欲,但是當欲望落實,想要維持健康且長久的感情,卻必須以正念、專注力和智慧來引導。 可以說,「愛」就是一門修行。 禪師以《法句經‧愛欲品》為本,提出我們在愛情上共同的課題:忠誠、恐懼、寂寞、嫉妒、憤怒,並將佛陀的教法慈、悲、喜、捨化為一則則簡單卻好用的方法,為困頓的情感關係開闢出新路,讓你澆灌內心原本就具有的善良、慈心及覺醒的種子,重新在兩人之間注入真愛。 ★內文試閱: 1.真愛 越南順化西天寺(Western Heaven Temple)禪室中,掛著一對楹聯,上刻: 無俗世行止,有出世風骨 佛心有大愛 這聯文是說,佛陀是一個充滿愛的人,佛陀所教導的這種愛,是一種非常廣闊而無限包容的愛。由於佛陀廣大的愛,他可以擁抱得了全世界。 當悉達多王子成為覺者佛陀,仍在做一個付出和接受愛的人。佛陀的內心,正如我們所有人,都有感官愛欲的種子。他在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三十五歲仍非常年輕,多數人在這種年紀仍有許多愛欲,佛陀有足夠的愛,也有足夠的心理責任和覺醒來處理他的愛欲,我們亦若是。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會感到愛欲,我們仍然會,只是不致被那種感受所駕馭,甚而可以用更廣闊的愛來行動。愛多少是扎根於感官欲望的,但我們心中的愛欲都能夠轉化為愛。正念修行並不會把欲望一掃而盡,要是這樣,我們就不算是人類了。修行是為了能夠處理愛欲,笑看愛欲,於是從愛欲中解脫出來。 所有人類心中都有愛欲的種子。有時愛欲會回過頭來找我們,我們可以運用正念和智慧來笑看愛欲,才不會被愛欲弄得招架乏力,或深陷其中。 只要我們能愛,卻不把自己和他人侷限在愛網中,愛就可以帶來幸福和安詳。我們會知道怎樣才叫做「愛對了」,因為只要愛對了,就不會造成更多痛苦。 佛陀曾有這方面的開示,稱為《愛欲品》,經中「愛」一字多少有負面的意涵。陷入感官的愛欲,就像魚入網罟,無處脫逃。本經中,網罟是用來形容人陷入愛欲的糾葛而失去自由。 《愛欲品》用兩個字來形容愛。第一個字不只指兩人之間的愛情,也是對所有人類的愛,這個字不是指執著,而是指真愛。第二個字是貪愛或欲望。要是這兩個字分別出現,便非常容易翻譯:一邊是愛,另一邊是欲望,但若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形容一種包含欲望的愛。 雖然佛陀原是對出家人開示的,其實與每一個人都有關係。人們常問:做一位禁欲的比丘或比丘尼是不是很難?其實出家人修行正念在許多方面要比在家人容易。完全沒有性行為要比經營一份健康的性關係容易。出家人都處於修行和大自然的環境當中,我們不看電視,不讀愛情小說,不看電影或雜誌裡會讓我們生起愛欲的形象;相形之下,在家人一天到晚暴露在充滿性貪愛的形象和音樂之中。在這麼多外界的刺激之下,還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