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福建協和大學之研究:以師資與財務為例(1916~1949)
<內容簡介> 中國教會大學的發展,於二十世紀上半葉構成了中國教育體系重要的一環,在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尤以十三所教會大學最為著稱,分別為燕京大學、齊魯大學、之江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華中大學、華西協合大學、嶺南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及福建協和大學,均為英美差會在華興辦的高等院校,中外學者先後投身研究,遂成為研究中國基督教史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層出不窮。 福建協和大學由差會合辦的小型學院,逐漸發展成為文、理、農三院十系的私立「省級」大學。傳教士和華人教職員在校政、教學和研究方面,編織了「傳承」與「開創」的關係,對促進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和福建的高等教育,貢獻甚鉅。 本書將分期瞭解福建協和大學的中外師資之人力結構及其變化,並提供具體的數據統計資料,說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收回教育權後,外籍與華人教職員的比例逆轉,教會大學從傳教士轉移至華人主政的本土化歷程。其次,透過個案討論教育傳教士的生平行誼、行政與教學貢獻、研究及出版成就,兼論其宗教事工,為該校的草創時期奠下良好的根基,從而指出傳教士與華人學生,產生了「新」的異國師生關係,為中國教育史立下了前此未見的新例。 福建協和大學成立的三十多年間,對於培訓近代福建菁英的貢獻尤為突出。本書將討論華人學生除了繼承傳教士出任校長、行政與教學職位外,在文、理、農方面的教學、研究與出版之成就。其中以福建文化研究最為突出,對促進中國及閩省的現代化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大學發展無財不行,財務管理對學校發展極為重要,尤值關注。本書以福建協和大學的常年經費作為研究對象,從整理超過二十年的財務年報,分析該校的收入與支出要項,藉此瞭解中外的撥款補助。進而重構財務管理架構與變遷,並討論基金管理與投資策略,藉以瞭解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少為學者關注的財務問題。 ★目錄: 王序;李序;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政歸華人—行政與教學人員 第三章 任重道遠—教育傳教士 第四章 培育英才—華人教職員 第五章 兼容並蓄—財務管理 第六章 總結 附錄;引用書目;人物索引 <作者簡介> 彭淑敏,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哲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傳播與新媒體學文學碩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學系兼任講師,並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董事、中國基督教史學會執委會秘書。 ★內文試閱: ‧作者序 福州為福建之省會,且為該省的文教中心。清季歐美傳教士東來傳教辦學,以至於興辦高等教育,自成獨特的教育系統,為中國培訓新式人才,此即新教育之勃興。英、美差會於1910年在蘇格蘭召開世界宣教會議,提出在福建成立教會大學的計劃。1916年美國公理會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美以美會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英國聖公會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和美國歸正會 (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 遂於福州聯合創辦福建協和大學,是為福州辦學規模最大的教會學校,對中國社會、教育、學術及文化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近年學者關注中國教會大學的研究,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