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藝術史
橫跨世界五大洲,縱橫古今三萬年 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工藝品、攝影、裝置藝術、行動藝術 以珍貴的作品圖片、精闢的解說 展現全人類對「美」的豐沛創造力 本書以時間為經、區域為緯,導覽歐、亞、非、美、澳五大洲的藝術作品,並讓世界地圖擔任藝術解說員,讓您一眼就可掌握全球的藝術演變與走向。 藝術起源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密不可分,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出對美的不同感受力與創造力。中國的秦始皇在建陵墓、造兵馬俑的年代,古希臘人雕出了「斷臂的維納斯」。歐洲誕生了天才達文西的同時,南美洲印加文明也正逢全盛時期,建造出絕壁上的馬丘比丘城。原本互不相關、獨立發展的藝術,經過了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時期直到現代全球化的20世紀,逐漸相互融合激盪,產生了無數混血的聯姻,以及嶄新的藝術形式。 透過時代與區域的雙重架構,整合各時期重要藝術家與流派介紹,並精選藝術品圖片解說,最精華的藝術史躍然眼前,一次滿足您對美的知性渴望。 ★得獎紀錄: ☆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內文試閱: ‧摘文 15-16 世紀的藝術 歐洲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源出義大利語rinastica,意為再生或復興。1550年,G.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名稱。在書中他自豪地宣稱他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復興時代,並把當時活躍著的許多畫家記錄下來傳給了後人。 「上帝主宰一切」的教會信條在人文主義者的懷疑和詰問中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絕對權威,人們開始把目光從上帝移聚在自我的身上,更加注重世俗生活。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人在歷史中扮演的不再是一個被動的角色,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讚揚智慧和技巧,認為它們是可以用來積極掌控人生命運,並強調適度的物質享受有利於追求知識。他們對科學、自然,以及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充滿敬意,掀起崇尚科學、探求自然真諦的熱潮,並力圖使古典文化在新的時代獲得再生。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歷史變革中,藝術終於打破了神學的桎梏,成為探知外部世界的手段,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並湧現出大批的藝術巨匠。 義大利 文藝復興最早發端於義大利,接著擴展至整個歐洲。14世紀末,義大利政治分割而形成的諸公國,在商業、戰爭及文化領域中展開激烈競爭,大大促進了所有文化事業的發展。印刷術的發展則為知識普及提供必需的技術支援。同時,《聖經》的詮釋權已不再為教會壟斷,因為印刷術的普及使《聖經》大量流傳,信徒可自己閱讀理解。教會無法像幾世紀前那樣牢固地控制信徒,甚至連其自身都陷入對知識和藝術的狂熱追逐中,成為了藝術家的保護人和藝術品最大的消費者。古代希臘與羅馬藝術的發掘,也使義大利人被先人及隔海相望的鄰居希臘所創作的輝煌所震撼,異教的神話以令人震撼的完美體態登場。 義大利文藝復興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在15世紀前四分之三左右的歲月中,藝術家們擺脫中世紀的規範,借助理性和科學的知識,力圖在藝術創作上開拓出新局面。文藝復興早期雖以古典文化為典範,卻絕非只是古代藝術的再現,實質上它是復古並同時創新。藝術家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準則,反映人的現實生活,將活生生的形象和場景反映在藝術作品中。畫家力圖使平面具有三度空間感,描繪成可感、可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