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位阿羅漢: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二.聖者之道(上)
我以前曾見過你,現在你又來了, 但這次我想和你建立一個純淨且真誠的關係,好嗎? 事實上,你幫助我生起了解脫之心;所以, 苦難,謝謝你!痛苦,謝謝你! 現在,我想學習與你道別, 因為我已經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 這條道路即是解脫之道。 《從前有位阿羅漢》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第三本書。如同旅途的風景不斷轉換,修道的旅程在本書中來到了「聖者之道」,從「個別解脫」理解「基礎乘」的修習目標與要素,也從歷史層面和哲學體系,認識小乘主張的異與同,時間進程為經線,宗派理論為緯線,交織出小乘見地全書八個章節的總覽。 這是一段獨自的旅程,不管是覺受、煩惱或解脫的欲望,都專注在「個人」的主題上。從自身最基本的元素開始,單純而務實的檢視各種概念形成的原因,認出身與心,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造成了苦樂的感受,如何串連起來變成了輪迴的鎖鍊。這趟個別解脫之旅,有時猶如造訪國家圖書館,研讀不同派別對於小乘見地分歧的觀點;有時又像是到了歌劇院,在華麗的絲絨簾幕與繁複的水晶吊燈之下,上演的劇碼是「蘊、處、界」。有時則像搭乘夜行列車,穿過十二個山洞之後,乍然看到了「緣起」的旖旎風光。 這一系列小乘課程基礎,最初是依據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正知國際學院講述時的脈絡與重點而成,多年來,經過本樂波切及幾位阿闍黎復講,再經那瀾陀菩提佛學中心兩度彙編,而成為今天的版本。本樂仁波切提醒大家,重點就是去感受自己對於解脫的基本、純粹和真誠的嚮往就可以了,這就是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本書使用「小乘」一詞,是因為小乘教法代表了佛陀最原始和最基礎的教導,注重自身修道的細節,以此由小向大,是學習佛陀三乘教法不可或缺的基礎。 ★ 內文試閱 ‧摘文 1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我們不用學習任何新的哲學或宗教思想,只要試著去感受自己對於「解脫」那基本、純粹和真誠的嚮往就可以了,這就是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2痛苦在小乘旅途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小乘的旅途上,我們必須以一種直接且真誠的方式來感受自身的痛苦,這麼做可以讓我們看到,苦難和痛苦並非全然是壞事。事實上,我們看出痛苦是鼓勵我們為自身解脫而努力的催化劑和動力。透過痛苦,我們對解脫生起真正的熱忱、興趣和渴望. 3小乘裡修止的重要性 在小乘裡,我們必須培養對於個別解脫不動搖且不偏移的專注,這也就是為何止禪(shamatha,梵:奢摩他,平靜安住之意)的修持如此重要的原因。透過止禪,我們培養出專注的心;透過止禪,我們發展出決心,願意和我們的心一起坐下來,看著心的散亂,培養心的清明平靜。 4永不滿足的欠缺感 我們常常有種像是缺了什麼似的空虛感,這就是輪迴的本質,一種「永不滿足」的感受。即使有了曾經所想要的一切,我們還是覺得不是很滿意。 5匱乏的心態 龍樹菩薩(Nagarjuna)曾說:「最大的財富,即是知足。」當我們感到滿足,就算口袋裡只有五塊錢,我們仍然是富有的;但如果我們不滿足,即使在銀行裡有成千上萬的財產,我們還是很痛苦。所以,「知足」即是克服我們輪迴的匱乏心理狀態的良方。 6孤獨之必須 在個別解脫的旅程中,我們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