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林徽因:愛.建築.文學的一生
一代才女的傳奇一生── 動盪不安、風風雨雨的時代,最富有生命熱情的林徽因用她動人的人生篇章,譜下了最美麗的作品。 林徽因最完整的傳記,許多信件首度公開。本書不僅僅寫出林徽因一生的生命與心路歷程,同時也生動的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從文等當代知識分子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經歷,從而進入他們所生活的時代歷史。最優美動人的傳記作品。 ★本書特色: 一個曠世美麗的女人 一個才華絕代的女人最令人深情感動的華人女子 一位傑出的建築家、靈動的藝術家,與獨特的詩人──林徽因 ★內文試閱: ‧摘文 初春的陽光這是杭州蔡官巷林家宅院的最後一進院子,白粉的牆,黛色的瓦圍著這個院落,院子裡栽有枇杷、海棠。北面三間房子一溜兒排開,寬敞的廳堂兩廂,東邊是徽因母親的臥室,西邊是徽因嬸嬸的住房。母親和嬸嬸這會兒都到徽因祖母居住的前院盡媳婦的本分去了,靜靜的後院裡只有徽因。徽因躺在母親的臥室裡養病,六歲的她出水痘了,按老家福建的說法,叫做出「水珠」。往常這個時候,徽因正和表姊們一道,在前院的花廳跟著大姑母念書呢。「水珠」會傳染,所以大姑母嚴禁表姊們到後院來看徽因。徽因盼望有人來後院,不僅是因為病中孤獨、像被囚禁似的,還因為她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出「水珠」。 徽因喜歡「水珠」這個美麗的名稱,她不覺得這是病,她因自己出「水珠」而有了幾分驕傲和幾分神秘的喜悅,也期盼有人和她分享這份喜悅。她集中注意力聽著各種細碎的聲音。那些聲音從外院傳來,似有似無,顯得不十分真切,更讓她有一種夢境般的感覺。她覺得過了好長時間,可到底沒有等來一個人。她終於不耐煩了,慢慢地下了床,趿著鞋,走到了房門口。菱形鏤花的木門斜斜地向著廳堂開著一扇,徽因扶著門框向外張望。正當下午時分,廳堂當中的一張八仙桌異常寂寞地立在那裡。桌上沒有紙筆墨硯,也沒有花瓶和插花,倒是每天吃飯時,那上面總是會有鹹魚、醬菜一類極尋常的小菜。可徽因卻看呆了。她看到,廳堂的桌子上下映著一片金色的陽光,那陽光暖暖地鋪開,桌、椅、窗櫺,浴在澄明的光靄中,看上去像是靜物圖案。 徽因不明白,尋常的廳堂,在春天陽光的映襯下,怎麼會帶上這樣一種動人的氣息。徽因順著窗前的椅子爬上了桌子。她望望窗外,院子裡粉牆疏影,暗香浮動。她看看身邊,桌上有母親梳妝用的鏡箱。她拉開鏡箱上的一個個小抽屜,一邊玩著那抽屜拉手上花籃形狀的小銅墜兒,一邊聽外面清脆的鳥語。小小六歲女孩的心中,便永遠留下了初春那一汪生動恬靜的陽光。在這陽光的映襯下,一張孤獨的桌子,一角寂寞的廳堂,一隻精巧的鏡箱,一聲清脆的鳥語,還有「水珠」─那小孩子疾病的美麗名字,一起流動成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情緒,久久彌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後徽因才明白,這無可名狀的情緒就是詩意。這詩意的陽光伴隨著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林徽因是父親林長民和母親何雪媛結婚八年後的第一個孩子。一九○四年六月十日,徽因出生於杭州。祖父林孝恂得知孫女出生的消息,喜悅地吟哦著《詩經‧大雅》中的詩句:「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他為孫女起名為徽音。徽音改名為徽因是一九三○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