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馬勒?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8899742
  • 出版日期:2013/07/03
《誰殺了古典音樂》作者、知名音樂評論者諾曼.萊布列希力作 不是貝多芬?也不是柴可夫斯基? 馬勒是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 許多人中了他的蠱,無可自拔! 他不僅影響了藝術的發展,甚至政治人物、科學家……, 當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歡他,卻無法蔑視整個世界對他的瘋狂! 諾曼?萊布列希帶領讀者重回馬勒在世的每個時期, 剖析為何這樣具有全球普遍性的熱潮獨獨發生在馬勒身上, 揭示馬勒與他的音樂如何或顯明或隱微地影響著人們。 美國電影協會評分為最棒的25部電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樂作曲師受到馬勒的影響。「馬勒這傢伙是誰呀?」一位好萊塢製片甚至問:「我們可以找他來簽配樂合約嗎?」即使是當代樂壇,受影響的就包括了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死之華合唱團(Grateful Dead)、約翰.佐恩(John Zorn)……等,多不勝數。 他是唯一進入主流文化的交響曲作者,輕易就跨越了文化與政治的藩籬,在所有人心中召喚出共同的歡笑與淚水。不知為何,他總能對各種人產生影響。明明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曲風更大膽,而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和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作品旋律更明確,為什麼最後世界卻選擇擁抱馬勒? 為什麼是馬勒?為什麼他的作品突然流行起來?究竟我們著迷的是他的音樂還是他本人?又或者,因為在當時的維也納,從婚姻到軍隊等大小體制都面臨時代挑戰,一切都在改變,所以我們著迷的是那種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爐氣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那可是一個擁有佛洛伊德、馬勒、馬赫、維根斯坦、赫澤爾、托洛茨基和青年希特勒的維也納,那是創意的熔爐,是個人主義遇上現代主義之時,利己主義與理想主義正面交鋒,而情慾與美學、一切的崇高或平庸,也都在此時此刻短兵相接。而在這些核心人物當中,馬勒最大的魅力在於改變世界的決心,以及他願意面對民眾敵意的勇氣。對某些人來說,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覺得他自我耽溺,不過無論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卻無疑都讓人驚嘆不已。 他的音樂既高雅又平庸、既原創又充滿指涉、同時讓人讚嘆又無感,而這都不是一般標準能所能衡量。馬勒的音樂是一場開放式的心理遊戲,而那還只是我們智識上所能得到回饋。此外,馬勒的音樂還具有美學以及抒發情緒的功能,因此能提供我們無時無刻需要的安撫、啟發,以及自我進步的精神療效。馬勒的每一首交響樂都是挖掘自我內在真相的強力搜尋引擎,於是在追尋馬勒的過程中,我們也開始了探索自我的旅程,而有些時候,這些旅程真的幫助了我們。 馬勒就像佛洛伊德一樣,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做自己是沒問題的」,那甚至是一件可敬的行為。他的音樂在要求集體服從的世界中重新肯定個人的存在,那正是一個人能夠從藝術或信仰中得到的至高慰藉:幫助我們與自己和平共處。這就是馬勒改變人們一生的方式。 馬勒和卡夫卡(Franz Kafka)一樣,用一種非常大膽、嚇人的俗世手法結合了自傳、自我分析與社會批判。他也和喬伊斯(James Joyce)一樣,用世界本身雜亂無章的形式來描述世界。他的音樂語言並不像荀貝格或阿波里奈爾般節制、新穎或超現實,反而是一種平凡的口語,再加上時不時的回憶閃現、時間快轉、少見的俚俗語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